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已归档】防控疫情北京经开区在行动 > 防疫一线

零点以后,“疫”动的心

我们看得见的繁花似锦背后

往往是我们看不见的平凡劳作

当我们深夜安睡时

亦城战疫一线的他们

却无暇休息

工作仍在继续

或者说,才刚刚开始

  驻守帐篷靠跺脚取暖

  2月16日凌晨,阵阵狂风吹在道路两侧的树木上,呼呼作响,连光秃的路灯杆也微微颤动。永康公寓北门为疫情防控临时搭建的帐篷随风摇曳,似乎再来一阵疾风就能吹倒,工作人员连忙从帐篷顶部拉出一根又一根牵引绳,固定在四周栅栏或石柱上。

  走进帐篷,狂风夹杂着积雪灌进来,门帘随风“翩翩起舞”,帐篷铁架的吱吱声与帐篷顶棚鼓起收缩的哗哗声响作一团。一名值守人员身穿两层羽绒服依然抵不住寒冷,蜷缩在椅子上,下半身借工作台挡挡寒风,双手捂在一个小型电暖气上,露出的手背上已经干燥裂口。另一名值守人员站在热成像仪显示屏后面的狭小空地上,撤走了椅子来回跺脚取暖。

  “请用身份证识别登记!”看到有人进入帐篷,值守人员立即提醒在身份识别系统上登记,在热成像仪前测体温,体温无误放行进入公寓内。“哟!我身份证丢了咋办?”0:53,一位年轻小伙子走进帐篷,却因身份证丢失无法登记。情急之下,值守人员联系了带班的永康公寓项目负责人赵劲松。

  几分钟后,正在公寓院内巡查的赵劲松带着一身寒气来到门岗帐篷,口罩外侧的冰碴映着灯光亮晶晶的。“身份证丢了得抓紧补办,您联系公司与我们对接的负责人,确认一下身份及出行信息。”赵劲松一上来就帮小伙子想办法。一家企业负责员工住宿工作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确认了小伙子确实住在公寓,又查看了返京观察信息,检测了体温,确认无误后才允许入内。

  “有些企业组织加班,难免有入住员工后半夜回公寓。”赵劲松说,虽然夜里回公寓人少,但疫情防控不能缺失。永康公寓入口疫情防控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夜里也安排负责人带班、门岗倒班值守,不给疫情防控测温登记工作留下死角。

  一个小时就要“遛”一圈

  2月17日零点整,雪后夜幕下的露天格外寒冷,虽然已经过了立春,但是零点后的气温仍在零下6℃以下,在同仁医院亦庄分院的北京经开区巡防大队执勤点,一辆警车开着警灯停在院里,车上坐着两名身穿防护服的巡防队员正在待命,另有两名巡防队员身着反光背心,手持盾牌、警棍,在医院外围巡逻着。

  “两个人一起,一个小时巡逻一圈,24小时不间断,确保医院周边安全有序。”负责该点的民警赵化金介绍道,1月14日开始,他就接到任务负责同仁医院周边的安全保障工作。

  每天6次测温,吃饭、住宿都跟其他队员分开。为了确保在高危区域执勤的巡防队员人身安全,北京经开区巡防大队也对执勤点的队员们做了特别的关照,“有新的物资、新的装备,第一时间都是给我们这个执勤点的”。

  凌晨2点,已经巡逻完第二圈的巡防队员休息了一会,休息之前用酒精对自己的手做了清洁。酒精挤入手中,已经冰凉无比,再加上酒精在寒风中挥发带走的热量,手已经伸不直了。为了保证医院的病人能够好好地休息,此时警车上的警灯已经关闭。路过的值班医生说,“正是有了这些民警24小时的守护,我们的防疫工作才会更有信心、更有底气”。

  两件棉大衣仍难御严寒

  2月16日晚上12点,在呼呼的风声中,室外温度已降到了零下6℃。昏暗的路灯下,北京经开区国融国际的保安杨广海正举着一把额温枪,给深夜驾车返家的居民测量体温。

  只见他熟练地登记好居民信息,并向车主解释要用手机拍下车牌号。由于天冷,他的手指已被冻得僵硬,划了好几次屏幕才打开手机,完成所有检查后车主才获准进入。全副武装的杨广海说:“我穿了两件棉大衣,裤子外面还套了一条皮裤,但仍旧抵挡不住这几天的寒冷。”

  据了解,现在杨广海和他的同事们每天的工作有两个,一个是车,一个是人。即外来车辆一律不得进入小区,对所有进入小区的人员包括车内人员测量体温,并对外地返京人员第一时间登记信息。

  即使前天晚上刚下夜班,杨广海短暂休息了一会后又和同事们坚守在岗位上。“现在是非常时期,人手紧张,包括队长在内,大家都在岗上,我也要多帮忙。只要大家都平安,辛苦一点算什么。”

  不只是国融国际,整个北京经开区的两个街道都已经实现了24小时值守。

  这个春节,别说坐下来好好吃顿饭,杨广海就连和老家的妻子通个视频电话都困难。拖着一天的疲惫,他回到家中还是会给妻子发条消息,“我要是不发消息她不放心,发消息就是报个平安”。“责无旁贷”是杨广海一直强调的四个字,只要社区防疫需要,他和同事们就会继续坚守、战斗在一线,守护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平安。

微信图片_20200219065117.jpg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