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大民生信息 > 教育

人大附中经开学校K12贯通式培养机制助力学子成才

人大附中经开学校K12贯通式培养机制助力学子成才.jpg

学生们讨论课上学到的新知识。 于晓玲/摄

  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四点放学后及周六、日,一场场关于科技创新的活动都会在人大附中经开学校接连上演。化学实验室内,趣味科普实验为小学生们带来一个个见证奇迹的时刻;信息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里,机器人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让初中生们与未来对话;生物实验室内,食虫苔藓与AI创新实践带领高中生们探究生物界奥秘……这些是该校K12贯通式科技教育培养机制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该机制集理念、学术氛围、人才选拔、评价等于一体,围绕“三重一化一中心”创新培养模式(重基础知识教育、重科学创新能力提升、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国际化提升、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为青少年科创人才培养创设没有“天花板”的成长环境。

  构建“锥形塔”式科创课程体系

  该校依托十二年一贯制优势和北京经开区地域优势,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提升核心素养为导向,搭建了K12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战略体系布局。这座“锥形塔”共6层,从塔基向上至第4层,依次是基础通修、特色选修、项目精修、自主研修课程,厚积薄发助推实现第5层的高等教育阶段C9计划,最终实现第6层的领军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实施体系,在确保完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为各学段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道路。其中,小学部侧重点燃学生好奇的‘科技火’,初中部侧重营造催人想象的‘创意场’,高中部侧重搭建探究实践的‘展示台’。”该校科创学院院长王佳婧介绍,“学校组建了由教师自主管理的多个社团、校队三级梯队,实行初、中、高一体式培养。采取学生‘理论+实验’双向培养、师资‘校内+校外’兼收并蓄,针对学生发展特点实施‘一师多徒’或‘多师一徒’,健全‘高水平基础+差异化发展’的培养模式。”

  以初中部为例,“夯实学科基础”的通修课程开设物理、生物、化学、地理项目实践,覆盖全体学生;“激发潜能志趣”的贯通类特色兴趣选修校本课程,每年可开设36门科技课程,涵盖结构类、电子类、编程类、工具类四大类别,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促进专业发展”的项目式贯通课程,则面向学有余力、学科基础能力优秀的学生,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形成自主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课程,分创新类、竞技类和奥林匹克类三类实施,为学生们提供国家级、市级、区级等参赛机会。

  “5大主线”培养科技创新综合能力

  每学期,该校社团学生都会结成小组开展实践活动,考察分析校园、社区等不同区域的产品需求,根据市场调查分析结果,定位各自服务的群体。明确客户需求,开展产品设计,制作完成后,再向目标客户宣传、推广产品,并组织各种公益宣传、义卖活动,使其真正服务于社会和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这一过程贯穿了该校科技课程设计的5大主线:知识能力培养、商业模拟演练、跨学科知识整合、创新思维训练、游戏化教学。通过商业模拟的游戏化教学方式,将职业体验、考察探究、设计制作、社会服务等活动有机串联,全面锻炼学生核心素养。2018年,该校小学生徐硕、陈井然、杨晴鹭发明的“多功能折叠尺”,在第14届世界青少年创新发明展中国展区科技竞技项目中获得金奖,并在后续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实现量产销售,正是这一育人模式的成果之一。

  不只是在引导、培养学生用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K12贯通式科技教育培养机制还设立了多项课程,围绕增材制造、网络和传感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7种关键技术展开。以电子信息课程举例,该校对标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小、初、高开设电子信息导论启蒙、初探、入门、进阶、项目学习课程,分学段教授三维建模与设计制造、开源硬件与结构设计、产品众筹与商业路演实践等内容,提升学生21世纪需要的“软技能”。

  多元协同构建科教“共富”格局

  培养科技人才不能单打独斗,更不能闭门造车。该校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学校-高校-企业-社会场馆”多级上下贯通共建共育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结合区域优势,该校绘制北京经开区四大产业集群科学实践地图,与区内中航智、京东、金风科技、小马智行等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各企业为学校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北斗导航、智能物流、无人驾驶等课程提供研学场地,安排学生定期走进企业开展实践活动。如今,校企合作共育已结出累累硕果。该校初三年级学生王天泽、刘汉青、种羿华设计的基于物联网的全自动测视力机器人,荣获了2024年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二等奖和全球发明大会一等奖。

  该校还先后与清华、北大、中科院等30多家科研单位携手,组建百名校外科学家指导团,并打造馆校结合基地、蒲公英计划基地等八家挂牌基地资源联合体,为学生营造氛围浓郁的科技“强磁场”。

  校园内,科学家讲座系列活动为学生们带来前沿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科技大篷车将科普知识送到学生们身边;每年一度设有百余项科技体验项目的科技节,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学生共同感受科技魅力……校园外,该校与北京师范大学、金风科技联合打造的周末家庭实验室总是座无虚席,受到学生及家长的热捧……在此基础上,该校还协同北京经开区社会事业局、科技和产业促进局等相关部门,持续组织好金鹏体系赛事及教育部白名单赛事,为学生搭建丰富、广阔的展示平台。

  融媒体中心 于晓玲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