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大民生信息 > 教育

北京经开区科技创新教育硕果累累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38条重点任务,为未来十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的具体推进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列出了时间节点。其中,《纲要》提出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顶层制度安排。儿童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近年来,北京经开区坚持把基础教育阶段科技创新教育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科技创新教育领域持续发力,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搭建多元实践平台等方式,逐步构建起了贯通式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5大学科竞赛和各类比赛硕果累累、天文知识竞赛成绩优异、一年45人次在国家市区级科技比赛中获奖……近年来,凭借区域的产业优势和一系列政策支持,经开区打造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教育高地,在科技创新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区内各中小学学子在科技创新教育赛事中屡获殊荣,展现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强大实力及卓越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经开区科技创新教育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区域教育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

  强化顶层设计 明确科技创新教育目标清单

  发展科技创新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科技创新、增强优质公共资源服务供给……2021年底,北京经开区制定出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科技创新教育发展目标和路径,为全区科技创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行动指南。《规划》提出,经开区将通过聚焦建立拔尖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培养科技创新教育骨干教师、打造科技创新教育特色项目等目标,实现中小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全面提升。

  除此之外,经开区依托区域内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优势,鼓励指导区内中小学校开发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建设了一批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的科技创新教育基地,鼓励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教育,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在区内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科普讲座、科技展览等活动,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教育氛围。

  近年来,聚焦科技创新教育,北京经开区坚持规划先行,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深化要素协同,完善保障机制,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走出了一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为区域科技创新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颠覆性创新,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需要更加注重培育科学精神,发展实践能力,为科技创新增添动力。”经开区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开区的教育提前研判布局,紧紧拥抱科技发展,立足经开区科技创新实际,依托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优势,着力探索具有科技创新特色的经开区教育。

  打造科技创新教育品牌 构建优质教育沃土

  结合区域产业优势,区内各中小学、园所积极探索具备各自特色的科技创新教育新模式,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不断创新,形成了丰富的科技课程群。通过创新课程体系、丰富教学资源和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科技创新教育环境。

  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是区内科技创新教育的典型代表之一。该校依托人工智能教育特色,构建了“赢未来”课程体系,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信息科技课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编程语言,培养逻辑思维和高阶算法思想。学校还建设了人工智能实验室、机器人竞赛教室等一流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能互动、可动手”的实践环境。2024年,该校学生在多项人工智能竞赛中斩获佳绩,展现了强大的创新潜力。

  提到科技创新教育,就不得不提北京亦庄实验中学打造的多元科技育人体系。多年来,该校坚持以科学教育重塑创新人才培养新生态为目标,以“数理·智能”为办学特色,通过创新课程设置,构建了“1+X+∞”科学课程群。“‘1’指校本化实施的国家课程,‘X’指校本特色课程,‘∞’指综合实践活动,形成了‘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北京亦庄实验中学负责人介绍说,学校校本特色课程包括高端项目研究课程、格致课程、学术课程等,综合实践活动则涵盖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科技节、科创营等,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平台。该校还开发了19个省区、22条线路、100多个学习场景的研学课程,组织超过4000人次师生参与实地研学,如敦煌莫高窟文物保护、贵州天眼探空等项目,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

  人大附中经开学校开设初高中化学贯通课程、集成电路课程、神医百草拓展课程等,推动科学教育实验校建设。经开区第二小学开设天文基础知识、天文观测与摄影、生物多样性探秘等课程,结合区域资源,邀请企业专家进校指导,开展亲子天文观测、生物种植体验等活动。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通过“三地”模式(理论高地、教育基地、实践场地),将科学教育融入“全课程”体系,开发了“智能创造”STEM课程和“逐梦太空”航空航天课程等,直接对标经开区的智能制造和物联网产业,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教育不仅在中小学取得了显著成果,经开区幼儿园也在积极探索科技启蒙教育。经开区第五幼儿园以“科技启蒙、创新育人”为理念,通过项目式课程、AI技术和机器人进园等方式,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打造科创型幼儿园。

  经开区各中小学及幼儿园的科技教育特色课程案例不胜枚举,充分展现了区域科技创新教育的活力。

  育人成果显著 各校科技创新教育硕果累累

  在区内多重科技教育体系的滋养下,北京经开区的学子们展现出极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频繁在各级赛事中获奖。

  经开区第二小学以“天文科创,生物启智”为特色,学生在市区级天文知识竞赛和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屡获佳绩,学校获评多项市级科技教育荣誉;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依托人工智能教育,获评“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学生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竞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通过“科创育人”模式,获评“全国STEM教育优秀学校”,学生在科技创新竞赛中多次斩获国家级奖项;人大附中亦庄新城学校首创“五位一体”科技生态,学生在国家级科技竞赛中累计获奖超60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达15%;北京亦庄实验小学获评“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学生在各级科技竞赛中斩获200余项奖项……

  北京经开区的科技创新教育成果丰硕,学子们在各级赛事中的优异表现正是其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成功体现。经开区通过构建完善的科技教育体系、合理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特色课程、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以及打造科技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经开范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科技教育的深入推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经开区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经开区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续在科技教育领域深耕细作,以科技教育为抓手,推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进一步提升在科技教育领域的竞争力,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贡献“亦庄力量”。 融媒体中心 刘娜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