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培训为垃圾分类志愿者解“难题”
培训现场。于晓玲/摄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于晓玲)志愿者在垃圾分类服务中遇到不配合的居民怎么办?遇有不顺又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3月16日,荣华街道金地格林社区举办垃圾分类“专职”志愿者团队建设第二场培训,围绕垃圾分类桶前值守志愿者心理建设与心理调适等内容做讲解,吸引30多名志愿者报名参加,共同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提升自身志愿服务水平。
自北京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参与垃圾分类已成为市民生活常态,在经开区各社区,由党员、居民、物业工作人员等组成的垃圾分类志愿队伍,活跃在桶前值守、知识宣传等服务中。但在提供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时也偶尔会遇到一些困难,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不理解、不配合,让志愿者感到心里受委屈。针对这一情况,当天的培训邀请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多年的资深讲师为大家授课,从志愿服务特征、有效沟通技巧、志愿服务与责任心的关系等方面“以案说法”,帮志愿者们理清志愿服务定义、内涵,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他讲道:“责任感是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并持之以恒的根本出发点,专业的沟通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则是志愿服务的法宝,帮助大家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达成志愿服务目标。”围绕志愿服务,讲师还从仪容仪表、表情神态等方面为大家讲解了志愿者礼仪,引导志愿者从日常做起,树立良好志愿形象:“文明礼仪体现着志愿者的道德修养,将直接影响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和成效,一句礼貌用语的背后是对他人的尊重,换来的是别人的真诚和理解。”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训内容让志愿者颇有收获。互动环节,有的志愿者踊跃发言,与讲师交流志愿服务困惑,有的志愿者和“同桌”低声耳语,分享听课感受。志愿者张女士直言,“老师讲得很实在,很多情况就是我经历过的,帮我解决了不少困惑,也让我更坚定了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的信念。垃圾分类没有局外人,作为志愿者,我希望尽己所能为社区垃圾分类奉献更多力量。”
据了解,围绕居住小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发力,今年初,荣华街道与北京泽丰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合作,以辖区郁金香舍、金地格林小镇、卡尔百丽、上海沙龙4个社区为试点,组建起4支垃圾分类“专职”志愿者队伍,为每位志愿者都建立基础信息表、签订垃圾分类志愿者承诺书。作为此项工作的重要内容,志愿者团队建设系列培训接下来还将送进其余3个社区,实现对试点社区垃圾分类“专职”志愿队伍的全覆盖,通过向志愿者传授志愿服务、心理健康等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专业水平,推动社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工作更进一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