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小区上岗垃圾分类AI督导员 经开区垃圾分类精细管理迈入2.0时代
垃圾桶站上方安装AI智能监控系统。
垃圾分类信息化监管平台实时运转。
上线AI智能监控系统、可回收物“一袋式”上门回收……近来,北京经开区荣华街道垃圾分类工作频频出新。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新举措的亮相落地,其辖区内住宅小区将迈入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2.0时代,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固定垃圾桶站实现24小时监管
无需安排值守人员就能实现对垃圾桶站的24小时监管。随着AI智能监控系统的上线,上海沙龙、郁金香舍、金地格林小镇、卡尔生活馆、浉城百丽5个小区共计52个固定垃圾桶站已全部实现24小时无人监管。
记者在现场看到,AI智能监控系统通过在垃圾桶站分别安装一组“眼神好”“督导强”的AI摄像头设备实现无人值守。当居民走进划定区域,“AI督导员”就会自动开展督导工作,通过语音播报进行正确垃圾分类宣导,并对厨余垃圾未破袋、垃圾混投、乱扔等不规范垃圾分类行为自动识别、提醒,及时拍摄图片、视频资料上传后台。同时,当垃圾桶发生满冒堆积情况,“AI督导员”还会生成预警案件进行上传,提醒工作人员及时清理。
同一时间,垃圾分类“AI督导员”后台的“聪明大脑”——垃圾分类信息化监管平台也在实时运转,除支持AI实时取证和事后远程取证,帮助执法人员迅速获取违规证据,也记录着居民生活垃圾日均投放量、投放精准度、满溢情况、混投次数以及违规投放行为,形成垃圾分类投放大数据,为社区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AI督导员’不仅实现了对垃圾投放情况实时监控,也免去了人工督导的烦恼。”据荣华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各社区垃圾桶站主要由垃圾分类指导员进行人工督导,有限人力存在无法全时覆盖的不足,‘AI督导员’则解决了这一痛点,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可减少政府和物业企业在专职垃圾分类指导员方面的资金投入。”
以上述5个小区为试点,接下来,垃圾分类“AI督导员”将在荣华街道辖区更多住宅小区“上岗”,通过对问题发现、取证、执法、教育、考核的闭环管理,建立垃圾分类长效化监管机制,落实垃圾分类日常巡查、重点人群管理和违规行为处罚跟踪的“一网统管”,有效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关键小事”的精细化、精准化管理。
上门有偿回收实现源头减负
塑料瓶、旧衣物、废报纸一袋装,快递用的黑袋子、涮洗干净的外卖餐盒、泡沫箱子也是宝……最近,林肯公园社区居民崔女士成为家里垃圾分类的“一把好手”,一家人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背后的秘密藏在荣华街道前不久推出的可回收物投放新模式中。
可回收物是垃圾分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投放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更可变废为宝。崔女士和家人对此一直持支持态度,但此前具体操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也令她感到头疼:“垃圾分类是好事,但可回收物种类多,细分起来费力费神不说,堆放在家里也特别占地,等攒够了每次拎下楼投放到暂存处也要颇费番功夫。”
去年12月,荣华街道引进爱分类可回收物“一袋式”上门有偿回收服务后,让她的苦恼迎刃而解。该服务可对书纸类、金属类、塑料类、纺织类、玻璃类、电子家电类等可回收物不分高低价值、应收尽收,然后统一运送到爱分类分拣中心,由专业人员再进行细分的模式,让她“解锁”了更便捷的垃圾分类参与方式。
“现在除玻璃制品需单独分类打包外,其他可回收物不分种类都可统一装进收集袋,装满就可以通过爱分类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预约免费上门回收,还有等值于人民币的环保金奖励,并可在爱分类线上环保金商城和家门口的合作商户直接消费,方便又实惠。如今,不光是我们家,父母家的可回收物也被我‘包圆儿’了,家里每周都要预约两次上门回收服务!”崔女士笑着说。
被该模式“圈粉”的不止崔女士,记者了解到,此项服务上线以来,居民注册户数已增至1155户,可回收物累计交投重量达19吨。荣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一年内达到可回收物交投新模式注册率、参与率60%,通过对居民端垃圾分类“减负”,进一步提升辖区20个住宅小区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