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北京经开区解锁水资源保护密码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京东南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正在悄然改变城市基因。在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和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到来之际,北京经开区亮出治水成绩单:2024年,万元GDP生产生活常规水量持续保持在4立方米以内;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42.1%,位于全市首位;推进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试点区建设,将漏损率控制在7.4%以内……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北京经开区河长制从“有名有责”向“有能有效”跨越的生动缩影,更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生动实践。

  河长担当织密水系保护网

  2024年8月正值“七下八上”主汛期,荣华街道河长带队,加大了对辖区所负责的凉水河河段巡河频次,沿线重点针对河段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存在非法捕捞现象等问题进行巡查。为了切实保障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自入汛以来,荣华街道还在河段两岸安装了24组救生物资柜,并增设若干警示牌。

  从加大巡河频次到安全设施的完善,荣华街道的系列举措,正是经开区河长制高效落实的生动注脚。过去一年,经开区充分发挥河长办牵头抓总工作职能,落实落细经开区河长制管理要求,推进任务清单管理。2024年,经开区总河长等区级河长巡查28次,街道河长巡河292人次,共巡河385公里;加密专业队伍巡河频次,共计巡查102次,1560公里。此外,还依托河道视频系统开展远程巡河,指挥调度防汛力量。正是有了各级河长的全面履职,经开区的水系保护网越织越密,进一步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好愿景逐步照进现实。

  科技赋能激活治水新动能

  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历来是经开区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同治理的重要准则。通过不断摸索、实践,经开区逐步形成了生活用自来水、工业用再生水、绿地用雨水、市政用污水退水的“优水优用、循环利用、分级利用”的用水模式。13年前,在京东方8.5代线项目落地经开区之际,日产水量4万吨的再生水厂配建而成。如今,京东方8.5代线100%采用再生水生产,实现了“生产不用新水”的目标。随着区域高精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项目相继落户,经开区配套建设的再生水厂数量持续增加,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2024年,经开区持续强化高品质水供应,新建再生水管线5公里,再生水输配量1878万立方米,组织推进再生水用户流量数据远传工作,高效利用再生水,不断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再上新台阶,实现万元GDP生产生活常规水量持续保持在4立方米以内,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每年高品质再生水利用量,达到工业用水总量的40%以上。

  通过科技引领、绿色转型,经开区不少企业从“用水大户”摇身一变成为“节水标兵”。“在前不久获评全市首批绿色绩效标杆的12家企业中,一家电子器件制造企业近五年来制定17项环保管理制度,累计投资超1亿元,节水超200万吨。”经开区生态环境建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节水优先打造高效用水新样板

  滴水在指尖,流水在瞬间,节水在心间,这样的节水理念早已深深融入经开区的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化作一种生活态度,带动每一位市民对水资源“滴滴计较”。居民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无论是一水多用,还是选用节水器具,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水资源的敬畏与珍惜。去年,博兴街道通泰文园社区在北京市开展的“幸福河湖·水美家园”创建评定工作中,获评“水美家园”称号。

  生活水泵房24小时运行消毒,每年定期开展水质检测;设置“智慧云水站”,为居民提供亲民纯净水;安装水表、水表夹和水嘴节流器等设备,减少水资源浪费;园林绿化利用地下管井的雨水、再生水灌溉……通泰文园社区坚决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也进一步调动了基层参与治水管水积极性,激发了市民管河护河爱河热情。

  站在新的起点,经开区坚决扛起“保障首都安全、保障首都高质量发展、保障市民高品质生活”的水务使命,以做好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为统筹,以加强“人工智能+水务”建设为牵引,抓实重点行业节水用水管理措施、重点项目建设和滨水空间开放共享。正如经开区生态环境建设局有关负责人所言:“我们要让每一滴水都承载高质量发展的使命,让河湖长治久清成为首都东南部动人的生态底色。”这方伴水而兴的热土,正在续写“治水管水活水”的新篇章。

  融媒体中心 史明阳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