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在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任务中勇当先锋 北京经开区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

  编者按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北京经开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级经开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三城一区”主平台和“四区一阵地”功能定位,干字当头、勇挑大梁,奋力在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任务上、发展高精尖产业上、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上、高水平建设人才高地上当好先锋,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高端产业发展高地、对外开放高地、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快建设国际一流高端产业综合新城,以实干实绩实效展现出国家级经开区的应有担当,为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全面展现北京经开区一年来的高质量发展成果,北京经开区融媒体中心围绕“四个高地”建设,推出四个专版,以飨读者。本期刊发“2024·科技成果转化高地”“2024·高端产业发展高地”。

北京经开区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jpg

文远知行自动驾驶小巴换新装。 融媒体中心张磊/摄

北京经开区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2.jpg

辉羲智能发布首款高阶智能驾驶芯片“光至R1”。融媒体中心张磊/摄

北京经开区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3.jpg

力箭一号首次晨昏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融媒体中心张磊/摄

  在现代社会,科技创新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无尽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这片沃土上,如何让科技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让创新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了这片热土上不断探索与实践的核心命题。作为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北京经开区在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任务中勇当先锋,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书写着“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的新篇章。

  推进核心技术攻关

  一大批亦庄科技引领行业前沿

  作为首都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经开区积极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紧密围绕主导产业及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大力推进核心技术攻关,促使众多亦庄科技企业跃居行业前沿,引领技术创新潮流。

  12月12日,在第九届“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上,经开区企业未来(北京)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未来黑科技”)凭借“AR车载抬头显示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创客中国”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我们公司WHUD(挡风玻璃型平视显示)和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产品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全车窗透明显示器技术为全球首创,公司现已申请国内外专利550余项,已授权专利近300项。”未来黑科技创始人兼CEO徐俊峰透露,公司研发的全球首款基于多焦面光场技术的车载增强现实产品——光场AR HUD即将于2025年初量产上市,开创车载显示及交互技术领域的新纪元。

  今年10月,优必选全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进入比亚迪汽车工厂实训,与L4级无人物流车、无人叉车、工业移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协同作业。这也是全球范围内首个人形机器人与无人物流车等协同作业的工业场景解决方案。

  集成电路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民商火箭首次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亦庄造”引领航天科技自主创新……透过今年6月发布的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榜单,也能一窥亦庄科技在行业的创新引领力和市场竞争力。在集成电路领域,由华海清科股份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共同完成的“集成电路化学机械抛光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CMP(化学机械抛光)装备作为集成电路制造五大关键装备之一,在产业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至关重要。“集成电路化学机械抛光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CMP核心“卡脖子”难题,形成自主技术体系,成功实现整机全面应用与产业化,打破了国际巨头在此领域数十年的垄断,支撑未来高端芯片自主可控发展。

  领先的亦庄箭、智能的网联车、丰富的创新药、完备的芯生态、聪明的机器人、可靠的信创链、强大的算力网、清晰的显示屏……经开区以科技硬实力点燃产业新动力,并加速培育、催化各个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擘画了一幅让亦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产业更加蓬勃发展的美好蓝图。

  完善知识产权布局

  累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6166件

  “截至目前,经开区累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6166件。”经开区科技和产业促进局有关负责人近日透露,在经开区,知识产权正成为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

  近年来,经开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织密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一张网”。由1个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区中心、11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站、6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信息服务网点、1个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筹建单位等组成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和信息服务网络;由知识产权保护经开区分中心、经开区商标业务受理窗口组成的业务服务网络;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法官工作站为引领的“法护创新”和巡回审判司法服务网络;以知识产权保护经开区分中心、法官工作站、纠纷调解工作室、海外维权服务联络站相辅相成的维权服务网络……一流营商环境支持中小微企业轻装上阵,推动经开区知识产权建设频结硕果。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日前公示的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评审结果,经开区有望再添十余项中国专利奖。在去年的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评审中,经开区企业斩获15项中国专利奖,包括中国专利银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2项。

  知识产权优势及试点单位队伍不断壮大。根据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近日公布的名单,2024年经开区新增北京市知识产权优势单位28家、知识产权试点单位57家。截至目前,经开区内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近50家。北京市知识产权试点、优势单位超300家,覆盖北京亦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领域。

  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推动专利就地转化,北京亦庄采用“龙头企业+服务机构”的培育模式,打造了京东、京东方、星昊医药、天诚同创、北方华创、集创北方6家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支持开展专利导航、专利挖掘、专利风险评估等工作。

  同时,积极畅通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渠道,强化知识产权增信功能。8月29日,在北京亦庄举办的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卓越侨智·创新创业生态活动上,北京经开区发布首个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亦庄知识产权1-10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储架总规模20亿,该产品已于8月16日顺利收到符合深交所挂牌条件的无异议函,创造了北京地区专利二次许可模式知识产权ABS最大储架规模,为企业提供高效率、低成本、创新式的多元化融资方式。

  “未来,北京亦庄将持续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工作,加快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效支撑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经开区科技和产业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深化产学研融合

  累计承接“三城”科创项目超900项

  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北京经开区深化与三大科学城合作,坚持以科技创新生成联动源头,以成果转化形成联动主线,以优化生态打造联动基础,以深化改革激发联动活力,有效促进“三城一区”集成创新、协同发展。

  12月18日,北京经开区管委会联合国科科仪(北京)高端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了“共筑政企资生态·引领未来发展”高端仪器装备专场融资路演活动,推动3家企业签约入驻、2项合作现场签约、9个重点项目融资路演,成为经开区落实党中央、市委决策部署,积极推进“三城一区”联动发展和高端仪器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直以来,经开区高度重视与中科院战略合作,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在集成电路、装备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以及联合技术攻关。同时加强成果转化落地的服务保障,目前已落地产业化项目超10个。去年年底,经开区与中科院科技创新投资产业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联盟平台优势,畅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今年6月,经开区首个“科学家会客厅”正式揭牌成立,进一步促进科技项目与资本的有效对接。今年8月,国科装备研究院正式入驻,是产学研合作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除了重点项目争先入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也成果初现。前不久,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公示了2024年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项目拟支持名单,北京亦庄科技创新有限公司、北京培宏望志科技有限公司、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有限公司4个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项目获市级支持。

  近年来,经开区在加速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落地方面,深化信创园与中关村实验室战略合作,促进经开区科技型企业与汽车、机器人、生物医药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深度合作。围绕区域发展中的紧迫重大需求,吸引和集聚全国的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基础研究。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及专业硕博士研究生,建设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研究院。在积极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方面,开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三城”合作,联动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在合成生物学、新型细胞基因治疗等领域取得创新突破,发挥国家药监局六大中心作用,争取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加速审评等政策试点。深化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培育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增长点,支持经开区企业与清华大学、百度公司等“三城”高校、企业合作共建智能网联汽车数据服务平台。

  “通过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三城一区’协同创新发展成果凸显。”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以来,北京经开区已建设了一大批有利于前沿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载体,包括国家级孵化器5家、市级孵化器15家、区级孵化器9家。截至目前,北京经开区已累计承接“三城”科创项目超900项。融媒体中心李玉凤

  ■记者手记

  凝聚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

  梦想与现实在这里交汇,智慧与汗水在这里结晶。

  在我眼中,北京亦庄就像一位勤勉的园丁,精心培育着科技创新的种子。在这里,我看到了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看到了创新与实践的完美对接。

  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为例,北京亦庄坚持创新驱动,重点围绕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引领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了涵盖医疗健康、交通出行、汽车座舱、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北京亦庄全域人工智能之城建设首批成果落地。在这里,我看到了依托中枢大模型智能调度海量垂域模型的北汽极狐阿尔法S5主动式智能座舱,主动为驾乘人员提供个性化智能服务;看到了优必选全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进入汽车工厂实训;看到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让课堂变得丰盈有趣……

  一项项科技成果,如同破土而出的春笋,生机勃勃,茁壮成长。

  在我眼中,北京亦庄还像一艘踏浪前行的航船,承载着科技创新的梦想,坚毅地驶向远方。在这里,我看到了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看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熠熠希望。

  这力量来自于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齐心协力推动着科技成果的转化。这里的科技成果转化,不仅仅是技术的简单转移,更是创新生态的构建。这希望来自于北京亦庄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和“四区一阵地”的功能定位,来自于“六区”政策的叠加优势,来自于“44637”产业发展体系勾勒的发展蓝图。

  在这里,我看到了排比的力量。一家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座座孵化器、研发中心、创新平台等,像士兵一样,整齐排列,共同守护着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

  在这里,我看到了白描手法的充分运用。一项项科技成果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从梦想走向现实。白描的笔触,勾勒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画面。

  在这里,每一项科技成果的诞生,都是对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任务的有力回应;每一次科技成果转化的落地,都是对经开区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的最好证明。 融媒体中心 李玉凤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