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高精尖产业上当先锋 北京经开区以集群发展促产业聚变提升
机器人大世界展厅里硕大的机械手臂。 融媒体中心 吴江/摄
生产线上的奔驰轿车。 资料图片
小米SU7。 融媒体中心张磊/摄
在北京的东南方向,有一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它见证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北京经开区”)蜕变成高端产业发展高地。站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潮头,引领产业升级新浪潮,北京经开区的每一步创新探索,每一个项目招引,都是对未来的布局和投资。“在发展高精尖产业上当先锋”,不仅是一句指引,也将是北京经开区以实际行动践行的坚定承诺。
迈向世界级
高精尖产业巨轮乘风破浪
围绕“44637”发展体系,北京经开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距世界级水平更近一步。
入选“国家队”的产业集群正成为世界级集群的重点培育对象。就在不久前,京津冀集成电路集群、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在工信部组织的2024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胜出,这两大集群的胜出都有“亦庄贡献”。
“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是由我们牵头申报的。”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北京经开区在汽车领域增长势头强劲,2024年1月-11月,汽车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2400亿元,同比增长23.2%。
当前,北京经开区已形成以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小米汽车为代表的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以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为代表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体系,并拥有以宁德时代、海纳川等数百家知名企业为代表的零部件企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也涵盖车、路、云、网、图、数据、汽车芯片等各细分领域。依托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自动驾驶发展水平更是位居全国前列,示范区累计为33家测试车企、近900台车辆发放道路测试牌照,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超过3200万公里。
这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北京经开区四大主导产业惊人的发展规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了全国90%以上信息技术头部企业,今年前11月实现工业总产值超1400亿元;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领域已聚集各类生物医药企业近5000家;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今年前11月实现工业总产值682亿元。
北京经开区不仅立足当下,更着眼未来。“亦庄箭”一次次冲天而起,“亦庄航天”已成功完成发射任务30余次,今年发射次数占比近一半。12月19日,谷神星系列运载火箭再次刷新商业火箭发射频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劳模”火箭,星河动力航天公司CEO刘百奇不禁感慨道:“经开区的软环境和硬支撑,是我们可以稳步发射的可靠后盾。”为了支持更多企业逐梦苍穹,北京经开区建设北京火箭大街,包括共性技术平台、高端制造中心、创新研发中心、科技互动展厅,将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科研、生产、展示一体化的服务生态,吸引商业航天全产业链优质项目聚集。
将视线从天上转向地面,人形机器人在北京经开区加速跑起来。就在今年11月举行的2024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中,人形机器人“天工”化身马拉松“加油官”助阵。从今年4月刚发布时实现全球首个全尺寸纯电驱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到升级后版本站在马拉松的跑道上,“天工”不断刷新着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速度。向“新”而行,北京经开区发布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征集令”,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领航示范新城。
目前,北京经开区已全景布局未来信息、未来健康等六大未来产业,落子通用人工智能、类人机器人、商业航天、量子信息等20个细分领域,谋划超6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系统推动未来产业领航发展。
打造加速器
重大项目和产业基金双轮驱动
随着高精尖产业的蓬勃发展,重大项目和产业基金成为其加速器,为北京经开区的新征程注入新动力。
“我们很高兴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宣布这一项投资。”赛诺菲董事会主席Frédéric Oudéa说,“赛诺菲坚定看好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中国政府秉持的对外开放和鼓励创新的政策,以及为外资企业营造的良好营商环境为赛诺菲深度参与中国经济发展,助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信心。”
Frédéric Oudéa提及的这项投资,是12月初刚落地北京经开区的全国首个跨国药企生物制剂原料药项目。赛诺菲将投资约10亿欧元,在北京经开区新建胰岛素生产基地,提升胰岛素本地“端到端”生产制造能力,重点服务本土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用药需求,这也将是赛诺菲在华第四个生产供应基地,并创造了公司在华最大单笔投资纪录。
今年以来,北京经开区的“朋友圈”在各个产业领域持续拓展。礼来、辉瑞、拜耳、阿斯利康、美敦力、沪亚生物等6家跨国药企选择在此布局,中兴通讯北方总部、北京时代电池基地项目、全品类机器人展示中心“机器人大世界”、SMC海外最大研发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在此落地……截至目前,已有10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北京经开区投资了160个项目,今年北京经开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也正瞄准千亿级。
这些项目,如同一颗颗种子,在北京经开区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产业基金提供了更多的阳光、空气和养料。“在经开区创新政策引领和资金支持下,芯驰科技充分依托本土创新研发优势,与本地资源共振共赢。”芯驰科技创始人兼董事仇雨菁表示。作为国内头部车规级芯片企业,芯驰科技于今年正式落户北京经开区,获得市区两级给予的战略投资。
芯驰科技的故事不是个例。如今,北京经开区已形成“产业升级基金+专项子基金(科创基金、人才基金、种子基金等)+市场化子基金”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基金生态,服务北京经开区主导产业生态圈高质量发展。当前,首期经开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累计已决策投资项目金额84.03亿元,储备项目投资金额44.13亿元,将带动社会投资及返投金额超百亿。
更进一步,规模为100亿元的北京经开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二期将正式设立,继续聚焦经开区四大主导产业、六大未来产业等符合经开区产业定位和相关产业政策的企业,重点关注产业链提升、强链补链、自主创新等事关经开区经济发展和产业促进的各类项目,为经开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数实融合开路先锋
灯塔工厂、智能工厂创新高
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一场关于数实融合的“革命”也在北京经开区悄然发生。
走进GE医疗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以下简称“北京基地”),基于云计算的实时生产调度,使得订单交付时间从平均14天缩短到7天;手术机产品自动测试隧道/TEST Tunnel上,20人的产线等同于200-300人规模工厂;AI技术支持CT原材料早期缺陷检测,检出准确率高达91%……今年10月,北京基地获评“灯塔工厂”,成为中国医疗设备行业首座“灯塔工厂”。这也是继亿滋北京工厂之后,诞生于北京经开区的第二家“灯塔工厂”。
“数字化的本质就是赋能,GE医疗正在加速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的部署应用,将其融入从创新研发、生产制造到绿色运营的产品全生命周期。”GE医疗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表示。基于人工智能(AI)、云计算、工业物联网、5G等技术,北京基地从端到端供应链、生产力、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持续升级,在26条生产线上积极实施了45个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增效、提质、降本和扩产。
智能工厂成为北京经开区“数实融合”实践和展示的又一窗口。AGV小车边“哼歌”边工作,工业机器人挥舞着手臂自动装配,智能质检系统就像“火眼金睛”……在小米汽车工厂,俨然建成了一座集研发、生产、销售、体验于一体的汽车智造园区,包括研发试验基地、六大生产车间,以及一条总长2.5公里的测试跑道。其中,车身生产车间的关键工艺100%自动化,生产线引入超过700个机器人,主要配件实现一体化压铸,关键器件自主生产。今年,小米汽车仅用230天就完成下线10万辆整车,创造了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新纪录。融媒体中心孙艳平
■记者手记
在现场见证并记录亦庄的创新脉动
一次次亲临现场,一次次一线报道,一次次见证高光时刻,今年的我,对北京亦庄的认识更新了些、感受也更深刻了些。在这片位于首都东南的土地上,它独有的创新活力和温暖包容,不仅托举了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创新企业的快速成长,也为我打开更广阔的世界,在这里触碰未来。
得益于采访报道,我几乎总能第一时间接触新事物,成为太多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这里,我第一次试乘全无人的自动驾驶乘用车,和想象中的紧张不同,由于此前阶段性跟进过Robotaxi的主驾无人、副驾无人等各阶段进展,真到了全无人示范应用的新阶段,我对它的信任感可谓满满当当,坐上方向盘在自己转、没有安全员的Robotaxi后,我更多的是激动,“终于等到这一天”。更有意思的是,我还在朋友圈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分享打到全无人自动驾驶车辆的经历,有一种科幻电影的故事正在身边发生的奇妙感觉。
在这里,我第一次在现实中看到人形机器人“天工”跑起来,无论是在实验室的演示场景,还是在各类展会上,抑或是户外的马拉松现场,对技术人员的采访帮我越来越理解具身智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原本作为“机器人小白”的我,更在一次次采访中对技术、对应用更加熟悉,并尝试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机器人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2024这一年时间里,我体验了Chat-GPT和国内多个大模型产品,我体验过小米SU7的百秒加速,我试戴过让人“看见”声音的VR眼镜,我尝试参与拍视频介绍进博会上的“亦庄新药”……如果说产业、科技这些宏大的词离普通人太遥远,那么我希望用具体可感的自动驾驶车辆、人形机器人等新技术新产品,拉近科技和大众的距离,展示一个鲜活有趣的北京亦庄科技生活体验全景图。
作为全媒体记者,我也将继续用笔和镜头,记录北京亦庄更多的创新故事,将高精尖产业与生活变化更生动地展现给世界。 融媒体中心 孙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