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经开区打造“科技创新+”特色教育品牌

  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技创新教育肩负着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树立科学志向的重要使命,对人才成长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近年来,北京经开区充分发挥高精尖产业聚集的区位优势,着力在教育中做好科技创新教育加法,多举措精准发力,为辖区青少年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教育环境。

  校园立足“科技创新+”

  探索课堂新体验

  科技创新教育“加法”加什么、怎样加?这是近年来经开区社会事业局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学校是科技创新教育的领航之地,社会事业局在经开区工委、管委会指导下,依托区内各中小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技校园行动,激发了广大青少年投身建设科技强国的热情,为培养新时代科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模拟飞行教学体验区、10余项VR现场体验项目、机械仿生蝴蝶等课程教学互动体验区……在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南海子科创营”成为该校乃至经开区中小学生享受科技创新教育资源的新载体。

  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南海子科创营”于2023年暑期推出,通过邀请国内著名科学家举行报告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创项目体验、野外科学考察等活动,为区内青少年送上家门口的免费“科技创新教育盛宴”。除此之外,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也于年初在该校设立。这标志着两校在加强大中衔接、协同育人及创新拔尖创新人才机制等方面搭起新平台,开启新未来。

  北京亦庄实验中学汇聚资源,为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做加法的举动在经开区中小学校园内并非一枝独秀。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实现了数字科学实验全校化建设;人大附中亦庄新城学校开设人工智能社团、航模社团、芯片研究社团等科技特色社团;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研发智能创造STEM课程……各学校通过一系列积极举措不断激发学生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科学创新思维。

  企业协同助力

  共筑科技创新教育高地

  北京经开区经过32年建设,从一片阡陌农田到一座产业集聚、活力迸发的科技创新之城,一家家蓬勃发展的企业成为这片土地的独特风景。目前,区内国高新企业突破21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08家。这些既是区域发展的优势,更是教育生根、人才培养的沃土,“我们要充分发挥经开区高精尖产业聚集优势,加强校企合作,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教育环境。”经开区社会事业局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经开区通过制定区域特色培养方案,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为辖区青少年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环境;加强科技创新教育与学校教育体系的融合,增强教师科技创新教育指导能力;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贯通机制,对学有所长、具有潜质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计划,形成发现、培养、评价的持续发展闭环。

  10月30日,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经开分院揭牌成立。会上,包括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车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5家企业在内的首批经开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企业基地同时授牌。

  “企业基地将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学者、企业家等走进校园进行科普教育;以科研项目等形式,引导中小学生组建研究团队,开展系统的创新实践实训,孵化优质科创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配备讲解员或指导教师,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保障,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科学、体验科技、提升素养。”上述负责人介绍说,在借力企业大力拓展区域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方面,经开区还将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不断丰富优质课程资源,深入开展实践教学,形成“科技创新+”的“亦庄”教学品牌。

  与此同时,经开区也鼓励学校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建设特色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群,创新课程实施方式,推动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推动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企业真实场景中体验较为系统的项目化学习,在实践中进一步内化科技知识与技能,把产业“真问题”求解贯穿培养全周期。

  整合资源促提升

  在家门口办最好的科技创新教育

  让青少年接受科技创新教育,一共需要几步?在很多家长看来,必须把孩子送到专业培训机构才算“够格”的科技创新教育。但是在北京经开区,青少年在校园,在身边的企业内就能获取到适合自己的专业的优质的科技创新教育资源,这一切源于经开区不断整合汇聚各方资源,把创新“舞台”尽可能搬到更多青少年身边的不懈努力。

  基础教育阶段是创新人才长链条培养的根基,重在深耕沃土,重在面向全体。经开区准确把握基础教育基点作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人人,持续搭建市级、各区与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资源的联动平台,夯实基础,做大“苗圃”,涵养科技创新教育生态。

  加强全学段全链条统筹配置教育资源;搭建专业科技创新教育平台;把院士、科学家和科技场馆等资源引进校园;引导师生走进身边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学生发展、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系列改革……多年来,经开区坚持战略引领,发挥区域资源效能,汇聚优质课程、师资等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能够逐步脱颖而出的成长摇篮,探索具有经开区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赛道。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少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时代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由之路。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经开区将不断优化创新教育生态,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把工作统一起来“形成一张图”,把各方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形成培养合力,乘势而上,着力探索区域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同时聚焦创新培养模式、建设培养基地、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优师资队伍、搭建培养平台等重点工作任务,深挖育人资源,加强统筹协调,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管理机制;打破学段、学科、学校壁垒,让优质的课程、教师、资源流向学生,打造特色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群,创新课程实施方式,构建“教育-科技-人才”的高质量育人模式,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搭好桥、铺好路,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发现更多有潜质的学生,形成具有经开区特色的科技创新教育生态,为未来国家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融媒体中心 刘娜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