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北京构建“12358”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经开区中小企业迎来创新发展新机遇

  近日,为进一步健全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首都中小企业蓬勃健康发展,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和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北京亦庄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有哪些独特的做法与经验?区内众多中小企业又将迎来哪些发展新机遇?

  《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北京市将通过打造“12358”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即建立健全“一套工作统筹和评价机制”,构建“普惠帮扶”+“重点培优”的“二级阶梯服务模式”,打造“三大服务品牌”,创建“五级服务载体”,实施“八项重点工程”),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和全要素资源保障。

  其中的“三大服务品牌”是指:聚焦解决“获得融资难”问题,打造“千亿畅融”品牌;聚焦解决“开拓市场难”问题,打造“一月一链”品牌;聚焦解决“享受服务难”问题,打造“益企京彩”品牌。北京经开区一直致力于搭建平台,促进资本与优质项目对接,例如今年4月,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主办,北京经开区科技创新局、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承办的北京市专精特新“千亿畅融一月一链”融资路演——新能源智能汽车专场活动,在北京经开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举办,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与优质项目对接,推动了专精特新企业融通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还提到,北京市将培育小微企业之家、专精特新服务站、示范平台(基地)、专精特新特色园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五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载体。在这些方面,北京经开区积极探索并成效显著。2023年四季度,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全市首批专精特新服务站(试点)名单,北京经开区的通明湖信创园专精特新服务站、大族专精特新服务站上榜,两家专精特新服务站从政策服务、人才建设、投融资、企业宣传等多方面为企业提供了精准服务。同时,为打造中小企业发展沃土,北京经开区通过做强“示范平台+示范基地”双引擎,引导产业资源汇聚,培育了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5个,北京市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3家。前不久,北京经开区12家示范平台、5家示范基地获市级服务绩效评价奖励。“立足专精特新服务站、综合政务服务中心、社保医保服务站、企业服务站、企业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等多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大族创新基地为入驻企业汇聚了多维共享资源和全方位优质服务,目前引驻创新型中小企业2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荣获北京市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023年度服务绩效A档奖励的大族创新基地有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打造“三大服务品牌”、创建“五级服务载体”,北京还将实施“平台聚合”“扩容提质”“数据筑基”“岗位提升”“技术赋能”“标准领航”“要素融通”“扬帆出海”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能力升级八项工程,助力中小企业加速成长。

  实际上,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和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北京经开区汇聚了近10万家经营主体。为培育中小企业,聚焦政策惠企,打造了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普惠型政策、针对企业共性需求的要素型政策等,赋能企业发展;聚焦金融暖企,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总规模100亿元的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持续优化专精特新金融支持体系;聚焦创新强企,落实“科创二十条”“首台套”“专精特新、国高新十条”等引导措施,持续营造专精特新创新发展生态;聚焦平台育企,推动“专精特新服务站”落地、打造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高水平专精特新服务载体。

  《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到2027年的具体发展目标:打造1000家左右各级服务载体,培育和服务1万家专精特新企业、3万家创新型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服务中小企业达200万家次,形成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模式。

  始终走在全市前列的北京经开区,初步形成“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以及“独角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梯队“雁阵式”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培育北京市创新型中小企业超800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33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总数达11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100家。未来,北京经开区将继续优化中小企业服务环境,为推动中小企业蓬勃发展贡献更多“亦庄力量”。

  融媒体中心 李玉凤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