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郭凤华:传承与创新齐发力 “师带徒”培养高技能人才

郭凤华:传承与创新齐发力 “师带徒”培养高技能人才.jpg

郭凤华指导徒弟制作安宫牛黄丸。 刘娜/摄

  技能大师工作室探访

  2018年12月,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亦庄分厂成立“北京市郭凤华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首席技师工作室”。此后,在领办人郭凤华的带领下,该工作室以传承非遗技艺“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为核心,通过师带徒形式促进技艺传承,将技艺教学、文化传承、课题攻关、职业竞赛相结合,先后培养了近20位专业技能人才,为传统制药技艺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领办人郭凤华:

  培养更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徒弟

  有一颗小药丸,是传统药物中最负盛名的急症用药,也是同仁堂的“镇店名药”,这颗有着悠久历史的药丸是位列中药“温病三宝”之首的安宫牛黄丸。时至今日,它依然沿袭手工制丸技艺。郭凤华便是安宫牛黄丸的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

  初见郭凤华,50来岁的她笑容可掬,友好谦逊,眼神里充满了理解和包容,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亲和力,让人不自觉地想要和她促膝长谈。

  1988年,不到20岁的郭凤华进同仁堂成了一名手工制药工人。在弥漫着草药味的车间里,她至今已默默地耕耘了36载。要知道,制作一颗安宫牛黄丸并不简单,需经过大大小小上百道工序才能面向大众,北京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郭凤华作为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经由她的双手搓出的安宫牛黄丸合格率几乎达到100%。2015年底,郭凤华被北京东城区文化委员会命名为“东城区级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2016年6月又被北京市老字号协会评为2015—2016年度优秀非遗传承人。

  郭凤华说,当初进入同仁堂并不是偶然,自小家中就有浓郁的“同仁堂”文化氛围,“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代代相传的古训,也成了郭凤华工作的精神动力和指路明灯。

  现在的她,是北京市劳模,是非遗传承人,是同仁堂安牛班班长,也是职业女性的优秀代表。从最初的一心一意搓好每一颗药丸,做好本职工作,到现在的练就一手高超的技艺成为大家敬仰、尊重的“师傅”,郭凤华说,她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带好“安牛班”,培养出更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徒弟。

  传承技艺:

  专注“师带徒”培养

  “安牛班”是制作安宫牛黄丸的班组的简称。“已经在带第二批的9个徒弟了。”郭凤华说,自己2018年开始接收第一批徒弟,经过对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以及文化与技能传承等内容的系统学习,三年后首批徒弟出师。结业当天,第二批徒弟正式拜师郭凤华。“正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对同仁堂制药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才使这个老字号得以三百多年基业长青。”在郭凤华眼中,“每个徒弟都是一张白纸,他们只要愿意跟着我学习这门传统手艺,即使没有拜师,我也会不遗余力地把我的这门手艺悉数传给他们。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为传承传统技艺的后备军。”郭凤华说,她喜欢“全程跟踪”,注重的是教徒弟们技能和做人的道理。

  技艺与经验的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郭凤华自豪地说,“安牛班”可以说是同仁堂的人才培养基地了。目前,已经培养了18名优秀的徒弟,大家都已成为各个岗位的骨干。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专注于某一件事的时候,那人的工艺必定是精湛的;专注于某一职业的时候,那人的职业一定是成功的。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安牛班的每一位成员。这些奋战在一线的匠人,在郭凤华的影响下,严于律己,团结协作,“北京市青年文明号”的获得就是他们成功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工作室:

  在传承与创新两端齐发力

  取条、上打板、打条、上搓板、搓条、下搓板、搓丸……走进同仁堂厂区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的安宫牛黄丸传统工艺展示线内,透过巨幅玻璃展示窗,车间各环节生产设备的运转和人员操作实况一目了然。其中,手工搓丸的环节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在手工搓丸车间内,郭凤华正带着徒弟张菁一步一步制作着粒粒圆润的药丸。

  车间内的工作台上,一尺见方的传统木制搓丸板格外引人注目,虽然体积不大,却是制作安宫牛黄丸最重要的工具。“用搓板搓丸的时候,两手力度要掌握好。”张菁是郭凤华的爱徒之一,此刻,郭凤华正在认真地向张菁传授着自己的经验。在郭凤华的指导下,张菁有条不紊地练习着打条、搓条、搓丸,长长的药条经过她的双手,不一会儿就变身为一颗颗圆整均匀、色泽一致、细腻滋润、软硬适中的小药丸。

  自2018年工作室成立以来,郭凤华每一天都像此刻一样,在这个车间内言传身教,将包括研配、合坨、打条、制丸、蘸蜡、打戳等诸多工序在内的制作工艺毫无保留、手把手地传授给徒弟们。在郭凤华的培养下,徒弟们的眼睛变成尺、手掌变成秤,他们可以精确地确保搓出的每一颗药丸都是标准的3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除了传授徒弟技艺,多年来,郭凤华还依托首席技师工作室,引导徒弟熟知公司生产所需中药材的基源、采收加工及主产地,性状鉴别、性味归经及炮制方法等,从而全面掌握道地药材质量特点、同仁堂用药习惯及质量要求。

  “我的这些徒弟们,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27岁。我会尽我全力,帮助他们变得优秀,助力个体成长和成才。”想起那帮跟着自己学技艺的年轻人,情到深处,郭凤华眼中满是泪水。这些掉落的眼泪中不仅包含着她为人师的欣慰,同时也寄托着她对这项独特的制药技艺代代传承的期盼。

  郭凤华希望,这些和她一样致力于传承传统技艺的年轻人,依托工作室,继续在传承与创新两端齐发力,在安宫牛黄丸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更希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结合技能的教学方法,为大家传授核心技艺和实现技艺绝活的代际传承,依托工作室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富于创新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融媒体中心 刘娜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