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打造商业航天创新生态形成500亿级产业集群 北京亦庄全方位激活“星空之力”

  “我们以为中国商业航天贡献亦庄智慧、亦庄方案为目标,努力把亦庄建成中国商业航天聚集发展主阵地、世界航天产业创新新地标。”近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举办的北京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透露,到2028年北京亦庄将形成商业航天500亿级产业集群,再用5年时间,发展成为“千企联动、千星入轨、千亿营收”的商业航天创新集群。

  作为首都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北京亦庄培育了怎样的星箭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打造了怎样的商业航天创新生态?

  “目前,北京经开区已聚集50余家航天企业,覆盖运载火箭、卫星研制、卫星应用、型号配套、地面设备、技术应用等领域。”北京经开区汽车和智能制造产业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卫星生产厂商制造出来各种类商业用途的卫星,由运载火箭负责将卫星送入预定的太空轨道,同时地面配套设备为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卫星正常在轨运行提供支撑,最后顺利进入太空预定轨道上的在轨卫星为经济社会各领域用户提供通信遥感、通信广播、导航定位以及其他产品与服务,从而产生经济价值。

  在上游卫星研制领域,例如北京零重空间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零重力实验室”)在区内逐步成长。自主研发的高分辨率实时对地观测遥感商业卫星星座——灵鹊星座,由132颗灵鹊一号、30颗灵鹊二号、4颗灵鹊三号卫星组成混合组网星座。零重力实验室副总裁尹寅表示,“星座部署完成后,可实现12小时全球覆盖,重点区域30分钟重访。”

  作为往返太空的唯一交通工具,运载火箭依旧是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以“北京火箭大街”为引领的北京经开区民营火箭整箭研制企业数量占全国70%以上,并取得商业航天领域多个“第一”,其中蓝箭航天全球首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连续两次成功入轨;星河动力实现商业火箭首次海上发射;中科宇航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已连续三次发射,将3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大会当天,捷龙三号一箭九星,三战三捷,“亦庄箭”再次刷新中国商业航天纪录。

  “中国火箭公司参与研制的长征8号改进型商业液体运载火箭,预计于今年三季度完成首发。”中国火箭副总裁丁咏冰表示。中科宇航董事长杨毅强透露,中科宇航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将于明年8月左右实施首飞。“接下来,我们也将加快朱雀三号火箭的研制,计划于明年出厂发射,争取把‘第一枚从亦庄出厂的液氧甲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这一目标达成。”蓝箭航天董事长兼CEO张昌武说。

  落地到卫星应用方面,北京经开区有像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图通位置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全图通”)等龙头企业,在北斗导航应用、非暴露空间导航与位置服务等方面持续深耕。去年年底,全图通正式启动“龙图星系”计划,突破了传统卫星发射和使用的模式,通过全方位联合应用、联合制图,有效测控已发射的卫星,实现更精准的任务规划,同时通过创新应用解决缺失的位置和补充的轨位,推动卫星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为新太空经济做出探索和突破。

  聚焦地面设备领域,以北京融为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聚焦航天航空领域高性能无线数据传输设备深入研究。去年7月,融为科技深度参与的星地激光高速通信首次实现业务化应用,助推星地通信速率迈上新量级,让星地通信速率从Gbps迈入10Gbps时代。“以高速路打比方,如果微波通信可以实现单车道、四车道,那么激光通信则可容纳成百甚至上千条车道,相较微波通信速率高出了1~2个量级。”融为科技董事、副总经理徐璐表示。

  “北京亦庄加快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化、网络化、协同化发展,已经成为商业航天创新链接、资源配置、协同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该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北京亦庄积极落实市级行动计划,制定商业航天产业政策升级版,在星箭产业链集聚、新技术研发及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为企业全方位提供支撑保障,引导金融服务商业航天实体产业,将各项资源向商业航天领域集中,全力培育国际一流星箭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全力打造商业航天创新生态。

  接下来,北京亦庄将以“北京火箭大街”为先导,以“空天产业街区”为依托,充分发挥头部企业经济效益,全力培育星箭一体化、通导遥深度融合、空天地信息一体化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加快形成商业航天500亿级产业集群,为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贡献“亦庄力量”。融媒体中心 李玉凤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