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工信部印发指导意见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力量 到2025年基本建成“一站式”服务平台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将创新服务方式,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贯通国家、省、市、县各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与政务服务平台加强互联互通,到2025年基本建成“一站式”服务平台,政策直享、服务直达、诉求直办的服务企业模式逐步形成。

20231120_008_37147.jpg

  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近年来,各级政府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规定,根据实际需要陆续建立本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覆盖全国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服务活动丰富多样,在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仍存在基层基础比较薄弱、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服务资源整合不足、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制度,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马淑萍表示。

  2011年工信部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基本制度。马淑萍长期关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她看来,《指导意见》的出台是为了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初步建立了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公益服务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近些年重点推行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支持示范平台发展。”马淑萍表示,一些地方推动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服务资源互联互通,如合肥建立了中小企业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但马淑萍表示,目前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普惠化不够,造成地区间中小企业服务两极分化严重,中小企业服务的覆盖面不足;中小企业基本服务不够,质量不高,公共服务水平与中小企业需求和期盼还存在较大差距等。

  充分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指导意见》的出台对经营农牧产品的企业负责人李茂来说是个利好。“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像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装备落后,依靠自身的力量想实现技术创新比较难,迫切需要政府能提供平台帮助我们实现技术的更新换代。”李茂表示。

  在李茂看来,中小企业需要的公共服务项目特别多,像财税金融信息、人才培训、法律咨询、维权支持等服务,都需要有一个统一、高效、有公信力的平台来提供服务。

  此次《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各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力量得到加强,国家、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与质效明显提升、示范效应明显增强,市、县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面稳步扩大、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服务资源有效整合,横向连通、纵向贯通、便利共享、泛在可及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基本建成,政策直享、服务直达、诉求直办的服务企业模式逐步形成。

  此外,在融资融智促进方面,《指导意见》还提出,组织产融对接,帮助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障碍。对此,马淑萍表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既有融资体制机制问题,也有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从国际经验看,健全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制度,如提供财务、管理咨询培训服务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完善治理、规范经营活动,有利于企业融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也是企业与政府、金融机构的桥梁,组织对接活动、提供信息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要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

  对于如何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马淑萍建议,一是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公共服务,扩大中小企业服务覆盖范围。通过各地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政府公共服务兜底,社会化服务补充。二是创新服务方式和模式。为精准高效施策,加强智慧政府建设,提高服务和治理中小企业能力和水平,推进惠企直达,让更多中小企业享受普惠政策。支持平台企业、链主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三是提高服务人员专业能力。鼓励聘用专业人员,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国际服务标准。四是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评估机制,不断完善服务机制。

  本报综合报道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