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经开区污染防治百日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史明阳)“蓝天白云,秋高气爽,这样的天气也太舒服了!”“天空好蓝,看着也太养眼了。”近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居民的朋友圈里,不时能与蓝天白云“相见”。这一幅幅湛蓝美景的背后是数月来,经开区聚焦水、气环境污染源头,发动全区力量定点“破冰”,全力在污染防治“百日攻坚”行动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自实施污染防治“百日攻坚”行动以来,经开区以问题为导向统筹规划5项行动计划和19个重点任务,充分借助科技手段,创新监管模式,实现数字问诊锁病因,有效运转起“溯源-监管-治理-执法-宣传”一体联动的区域现代化环境治理能力体系。5月以来,经开区降尘量浓度持续改善,连续三个月在全市排名第一,实现历史最好水平;“清管、清河”行动和再生水厂扩容的有效推进则为区域水环境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几个月,经开区不少在建工地上新添了“黑科技”设备加持,渣土运输车辆通过安装车牌识别,有了自己的防伪“身份证”,可轻松识别身份,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同时,依托洗轮机监测功能视频监控设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环境监测设备,助力渣土车干干净净路上跑。

  对渣土车加强动态管理,只是经开区“动态管理抑扬尘”生动体现的一部分。作为“一微克”行动的重点治理领域,几个月以来,经开区邀请市环科院专家开展扬尘治理专题指导,将先进经验带到一线;对辖区路段细化管理模式,按照“扫、吸、冲、洗、保”五步作业法,提升抑尘效果;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积尘负荷、车载走航、在线视频等技术手段,对扬尘问题进行及时整改……“通过道路积尘负荷走航监测,能够对城市道路积尘情况进行‘精准画像’,以此加强对道路扬尘污染源头的追溯,提高精准治污能力。”城市运行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在抑制扬尘方面精准发力的同时,经开区也积极探索“疏堵结合”的有效路径,并对相关企业“剖雀问诊”“对症下药”。7月25日,“绿动亦城从氢开始”北京经开区首个氢能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就此开启通勤示范“氢”时代。该项目是本年度经开区连续获批的3个北京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项目之一,一共将开展12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工作,对降低大气污染、改善城市环境和降低能源消耗等有着重要意义。此外,经开区还持续推进企业新能源车替代,今年已完成货车、班车、环卫车等150辆替代;推进5家单位开展挥发性有机物“一厂一策”综合治理,完成61蒸吨燃气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对辖区内17家生产、流通环节涂料、胶粘剂、清洗剂、油墨等含VOCs产品经营主体开展25批次抽检。一系列扎实的行动无不显示着经开区较真“一微克”的决心。

  让天更蓝的同时水更清。汛期前和汛期期间,经开区全面开展“清管、清河”两行动,对雨水管涵、雨污合流管涵、雨水箅子等进行全面清掏。严格落实巡河机制,共检查入河排口及河道、沟渠等120余次,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登记,做好影像留存,确保问题处理到位。此外,核心区、路东区再生水厂8000吨扩容工程项目,严格按照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相关工作,在5月31日前完成调试工作稳定生产,在污水稳定处理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金桥再生水厂(一期)工程也于9月30日正式进入试运营阶段,投产后日均污水处理总量可达6万吨。

  “下一步经开区将进一步压实企业工地对污染源治理工作主体责任,确保企业从思想上警醒起来、态度上重视起来、行动上紧张起来,突出问题导向,精准有效施策,抓好末端落实,切实减少环境污染。”城市运行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同时将持续加强执法力度、形成监管合力,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要求,通过入户讲解、服务宣传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参与良好氛围。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