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小亦读区志 | 从零起步到营收超百亿,北京经开区首家外商独资企业发展始末

  编者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2021年,北京经开区档案数据中心联合经开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的《跟着小亦读区志》原创故事系列报道大受好评。今年,《跟着小亦读区志》续篇推出,将目光转向经开区企业群体,通过企业的发展看经开区从北京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到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的发展故事。

  从零起步到营收超百亿

  经开区首家外商独资企业发展始末

  1994年9月2日,日本SMC株式会社以北京理工大学为平台,在中国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SMC(中国)有限公司,在开发区兴盛街甲2号注册成立,投资总额230亿日元,注册资本210亿日元。——《北京志·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志》P144-P145

1.png

  20世纪90年代末,《北京日报》曾在头版头条发表过一篇题为《百分之百的外资企业,百分之百的中国人管理,开发区里的SMC(中国)使中国的气动元件生产一步跨入世界一流》的文章,详细介绍了SMC(中国)有限公司的实况。这篇文章,让不少人认识了这家生产气动元件的北京经开区首家外商独资企业——SMC(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MC(中国)】。

2.jpg

  1998年,SMC(中国)有限公司外景。

  反复酝酿终落户亦庄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气动元件生产巨头SMC公司开始向海外拓张。此时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展现出巨大潜力,也吸引了SMC公司开始积极探寻与中国展开合作的可能。1991年,日本SMC与部分中国高校开展产学合作。一批高校教师受邀前往日本的SMC筑波技术中心做客座研究员,从高校教师的角度与企业研究人员进行合作研究、学术交流。通过这个国际化的产学合作,日本SMC公司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为SMC公司在中国投资建厂打下了基础。

  1993年,SMC公司在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建立了SMC技术中心,通过这样的一个产学合作平台,在中国的理工科大学开始培养中国气动技术高层次人才。此时的日本SMC公司对于到中国投资跃跃欲试,曾经的SMC筑波技术中心客座研究员们也希望在双方产学合作的成果基础上成立一个企业,作为国家理工科教育发展的平台。时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的赵彤等人接受SMC公司委托,开展投资中国的前期考察工作。

  彼时的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大连等地都已经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的经开区因起步早,已有一定规模,也有较好的政策,形成了一定的企业集群效应。北京的经开区则于1991年开始筹建,仍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视野可见内还是一片农田。但北京经开区在筹建之初就确定招商引资工作按照“建设项目以‘高新技术、出口创汇、利用外资’项目为主”的原则,与经开区的各项筹备工作同步启动,1992年开始广泛对外招商,已有美国通用电气(GE)医疗、日本松下电工等世界500强投资项目相继入区。

  经过广泛、深入地调研考察后,调研参与者们都感受到北京经开区是一片投资的沃土。根据调研结果,SMC公司很快决定在北京经开区投资建厂。然而,当时的SMC公司集团董事会成员没有人来过中国,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到中国筹建投资公司,便以赵彤为法人代表注册了公司,办理了相关手续。作为前期协助开展SMC公司投资调研和可行性报告分析的大学教师,不知不觉中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企业的经营者。

  在SMC(中国)筹备过程中,还有一个关于SMC(中国)成为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的小插曲。当时的外资企业因不熟悉中国国情,进入中国后大部分都成立了合资企业,认为有一个中方合作伙伴有助于适应中国的经济环境。SMC公司最初的计划也是在中国创办合资企业。然而由于未找到合适的合资伙伴,赵彤向经开区管委会寻求帮助。管委会领导在详细了解情况后,认为赵彤作为北京本地人对中国非常了解,向赵彤建议SMC以独资的形式建立公司,赵彤听后豁然开朗,最终,SMC公司采纳了管委会领导们的提议,成立独资企业。1994年9月2日,SMC(中国)有限公司成为了经开区首家外商独资企业。

  政企携手助推企业发展

  随着公司注册成立,厂房建设工作摆在了眼前。当时SMC(中国)的第一工厂选址在万源街7号,是离经开区管委会办公楼“小红楼”最近的一家企业。刚成立的SMC(中国)筹建者赵彤是大学教师出身,对企业经营、厂区建设都不熟悉。经开区管委会表示对入驻经开区企业应尽力协助,企业遇到基建困难问题,经开区就协助解决。管委会领导们还表示:“有一家外资企业找我们中国人来做老总,我们大家多支持他一点,来证明中国人也能办得好一个现代化企业。”

  在经开区管委会和SMC(中国)的合力推进下,SMC(中国)第一、第二工厂的建设可称神速。1995年6月奠基的第一工厂,1996年7月生产出了第一批气缸,9月第一批气缸就已出口日本,开始走向世界。1996年第二工厂奠基,1997年便正式投产。此后SMC(中国)不断扩大规模,先后在中国设立七座工厂,其中第一、第二、第四工厂位于经开区。2020年12月,日本SMC公司调整战略布局,2021年4月完成业务重组,在经开区成立了SMC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SMC自动化有限公司。SMC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地区总部,代表SMC株式会社负责在中国的投资、资金集中管理、财务集中管理等运营工作,下设SMC(中国)有限公司、SMC(北京)制造有限公司、SMC(天津)制造有限公司、SMC(广州)自动化有限公司及SMC自动化有限公司五家全资子公司。

3.jpg

  1996年,SMC(中国)有限公司生产出第一批出口气缸。

4.jpg

  1997年2月,SMC(中国)有限公司进行设备启动仪式。

  SMC(中国)董事长赵彤谈及公司在经开区从一个生产加工型企业发展为中国地区总部,认为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公司快速发展的三十年处于经开区快速发展的阶段,处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生巨大改变的重要时期。

  SMC(中国)成立之初是较为典型的加工贸易外商投资企业,是作为集团公司面向全球的生产出口基地。SMC(中国)生产的产品种类特别多,所有进口的材料和零部件要录入海关贸易台账,生产出产品出口时要核销。而当时的中国加工贸易的海关监管,一般都是手写的台账,在登记手册中记录进口的原材料、出口成品以及单耗。

  随着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外资企业的不断涌入,海关部门开始考虑改变监管模式,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率。1996年,筹建中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办事处(现亦庄海关)提出一个大胆和超前的思路:依托网络技术开展加工贸易企业联网监管,“以加工企业为单元”取消合同式管理,海关端利用计算机监管程序,进入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对它的物流实行实时动态性监管。在SMC(中国)的支持和配合下,系统测试阶段,获得数千票报关单和万余条ERP生产记录双向比对成功实例,证明联网监管的可行性。

  1997年11月,经海关总署批准,全国5家企业试行加工贸易全过程计算机联网。SMC(中国)与开发区海关办事处计算机联网,成为全国第一家实现网上监管企业,成功取消了SMC(中国)纸本手册,加工贸易通关手续得到了大大简化。

  SMC联网模式成为海关系统加工贸易监管新模式的成功典范,实现了海关系统对加工贸易企业保税业务监管从“合同为单元”过渡到“企业为单元”管理的飞跃,实现了从纸本手工作业到信息化管理的飞跃。SMC联网模式中一系列的模式创新,如企业电子底账取代纸本手册,数据自动上载,联网申报,成品出口自动扣减料件等解决方案,成为了此后开发区海关办事处探索新型联网监管模式的重要参照。

  海关联网的实现,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推进管理现代化的典型事例,也成为经开区政企携手探索先进管理理念的创新实践之一。

  深耕近三十年不忘企业责任

  SMC(中国)自1996年正式投产以来,生产规模、产值、技术水平不断提高。2022年度SMC在中国区域营收额达到169亿元,其中位于北京经开区的SMC中国总部营收额达到138亿元。公司以先进的管理和可靠的质量在世界气动市场上打出了“MadeinChina”的SMC产品。近三十年的发展中,SMC(中国)始终遵循的经营宗旨是:“以一流的气动技术为全球的工业自动化作贡献;以温暖的心为全体员工的幸福生活作贡献;以宽广的胸怀为社会的和谐与繁荣作贡献。”

  “以一流的气动技术为全球的工业自动化作贡献”体现的是技术的价值。SMC(中国)是生产气动元器件的企业,是靠技术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企业。建厂之初,SMC(中国)引进的是当时世界上同行业中最先进的现代化生产设备,其中“CNC高精度数控加工中心”等设备在日本公司尚未投用,就在经开区列装;还引进了完整的气动元件生产工艺,使中国拥有自主设计与生产最新产品的能力。

  2007年,SMC(中国)成立了中国技术中心,依托自动化需求不断增长的巨大国内市场及SMC全球化量产工厂,在承接日本技术中心委托项目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开发个性化产品,在服务中国市场的同时不断贴近全球工业自动化的先端技术,加速国际先进气动技术向中国转移。截至2022年,技术中心约有160名工程师,负责前沿技术的开发研究、产品性能的研究、非标品的设计与制造、系统开发设计及3DCAD等。

  SMC(中国)曾有国内的机械行业考察团赴日本SMC公司调研,日本SMC总裁高田芳行说:“如果你们以后再想考察先进的气动技术,只要去北京经开区的SMC看就行了。”SMC(中国)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切实地用一流的气动技术推动国家的工业自动化和全球的自动化。这离不开公司“以温暖的心为全体员工的幸福生活作贡献”,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出了世界一流的团队。无数年轻人在SMC(中国)这个事业的平台上茁壮成长,为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5.jpg

  2011年7月,SMC(中国)有限公司入选中国机械500强和中国机械500大企业。

  企业的长远发展靠人才,经开区的长远发展靠企业,企业的发展便是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繁荣作贡献。然而,企业对社会的价值体现在方方面面,经济贡献只是最明显的贡献之一。SMC(中国)作为一家与国内大学产学研合作平台上诞生的外商独资企业,始终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推动技术普及和技术开发工作,借助与国内院校的合作,吸纳了一批批优秀人才成为公司发展的骨干,通过人才本土化战略、全员参与管理、合理化改善等战略措施,不断提高员工素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促进资产、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流动与融合。截至2022年,公司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14所大学合作建立气动技术中心,培养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并在各校设立SMC奖学金,为中国培养大批气动技术专业人才。此外,公司早在2008年就成立“北京SMC教育基金会”,其宗旨是产学结合、寓教于人,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尽微薄之力。

  SMC(中国)入驻经开区近三十年,深受管委会“投资者的成功,BDA的繁荣”价值观的影响,始终坚信自身发展与地区繁荣、行业发展密切关联。正如经开区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实践一般,SMC(中国)同样坚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创新,不断提高行业尖端水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SMC(中国)将达到新的高度,带来新的惊喜。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