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庄新城织成“1+17”院前急救体系服务网
9月26日,历经近三年建设以及3个月试运行的北京急救中心经开区急救分中心正式揭牌。这是继荣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后,北京经开区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另一项重要举措。至此,亦庄新城225平方公里正式形成“1个急救中心+17个急救工作站”多点布局的院前急救体系格局。
打造多位一体急救基地
经开区急救分中心位于北京经开区景园南街,占地面积3375.5平方米,建筑面积11229.04平方米,纳入全市120急救网络统一管理,由北京急救中心直接运行,是北京急救中心与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共同规划、共建共享,搭建的高效运行救治生命绿色通道。
经开区急救分中心共有地下3层、地上5层,设有应急物资供应库、药品库、洗消间等,配备便携式心电图机、转运呼吸机、除颤起搏监护仪等院前急救设备及车辆,同时设有开放办公区、多功能厅、值班室等,实现院前急救人员全天候24小时待命运转,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维护区域内公共安全与和谐稳定。
除承担经开区及其周边地区群众日常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外,经开区急救分中心还肩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重大活动医疗急救保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民众的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等任务。
“接下来,我们将不断强化经开区急救分中心急救培训师资力量,制定详细的规范化急救科普培训计划,同时率先落实智慧急救建设,打造科技含量高、信息化程度高,集教育、体验、展示、服务于一体的急救基地,积极推进院前急救与社会急救的有效衔接,更好服务于经开区院前急救,及突发事件和其他公共卫生安全应急处置、救援。”经开区急救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1+17”协同助院前急救响应提速
经开区急救分中心的建设,只是北京经开区着力推动区域院前急救体系的缩影。
院前急救作为急救医学的“先遣部队”,对于挽救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2020年起,北京经开区着手推动急救工作站的建设工作,目前已在亦庄新城225平方公里内建设17个急救工作站,其选址结合急救工作特殊性质,分布在医院、居民小区、消防救援站等区域,便于救护车快速出动和迅速到达急救现场。
多点布局的院前急救体系格局,显著提升区域内院前急救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急救呼叫满足率,缩短呼叫反应时间。依托“1+17”多点布局的院前急救体系格局,经开区去年开展现场急危重症救治服务约1.1万次,呼叫满足率达到99.49%,急救服务满意度达到99.34%。同时,近两年累计完成经开区养老院老人接种新冠疫苗、各类学业资格考试、体育赛事等急救医疗保障40余次,建立了120调度指挥经开区应急二级调度平台,提升了区域内紧急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此次,北京急救中心经开区急救分中心的揭牌,不仅是提升经开区公共卫生应急响应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也是统筹亦庄新城范围内17个急救工作站急救资源的重要力量。“今后的工作中,经开区急救分中心将与17个急救工作站协同作战,推动亦庄新城院前医疗急救体系进一步完善,急救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急诊、急救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以高质量医疗急救服务体系,为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北京经开区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融媒体中心于晓玲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