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介绍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北京亦庄”,是北京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2年4月开工建设;199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扩区至46.8平方公里;2010年,市委、市政府授权开发区统一开发和管理大兴区12平方公里产业及配套用地,开发区实际管辖面积达到59.6平方公里;2019年1月26日,市委决定调整开发区管理体制,由开发区统一规划和开发建设亦庄新城,规划面积225平方公里。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北临南五环,京沪高速穿区而过,距离首都机场25公里,距离天津港140公里,距离北京大兴国际机场35公里,距离雄安新区110公里,处在首都经济圈核心位置,是京津城市轴的支点。

中文名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外文名

Beijing E-Town

行政区类别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政府驻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15号

邮政编码

100176

地理位置

北京南郊平原

方言

北京话

面积

          225平方公里

别名 

         北京亦庄

国家/地区

         中国华北

电话区号 

         010

著名景点

         南海子公园、博大公园、国际企业文化园

气候类型

         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

荣誉

         2022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排名第五

1建制沿革     

2行政区划

3自然环境

4人口

5现任领导

6机构设置

7经济

8社会保障

9远景目标

1建制沿革

1991年8月15日,市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决定建设“北京市亦庄工业小区”,并成立市政府亦庄工业小区筹备组。同年12月7日,市政府批准成立北京市亦庄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代行市政府授权的行政职能,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起步面积3.83平方公里。

1992年4月8日,北京亦庄工业开发区奠基。

1993年4月26日,第一栋办公楼“小红楼”建成并投入使用。

1994年8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设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批复》,同意设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

1995年4月14日,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

2000年5月8日,星网(国际)工业园项目开工奠基。

2001年1月21日,开发区成为北京市首个网络数字化区域。

2002年8月8日,开发区面积扩大至46.8平方公里。

2003年9月26日,京东方显示科技园项目开工仪式举行。

2004年9月25日,中国大陆第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建成投产;

2004年12月6日,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新工厂奠基仪式在开发区举行。

2005年,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50.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

2009年8月18日,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十通一平”。

2010年6月25日,开发区核心区范围扩大至60平方公里。

2011年4月25日,开发区获得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称号。

2013年12月2日,第一辆梅赛德斯-奔驰GLK260豪华中型SUV搭载着首款发动机下线,E400L混合动力车投产。

2018年3月1日,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开发区。

2019年1月26日,开发区统一规划和开发建设亦庄新城,规划面积225平方公里。

2019年5月,开发区成为中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2019年12月20日,《亦庄新城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获市政府批复。

2019年12月31日,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0年5月8日,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核心基地在开发区开园。

2020年9月28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挂牌仪式在开发区举行。

2020年9月,全球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落地亦庄,通过建设“车、路、云、网、图”五大技术体系,打造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最终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建设经验。

2020年12月9日,开发区召开2020年第一次“两区”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会议原则同意组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亦庄组团工作领导小组。

2021年5月7日,国药集团成为全球最大新冠疫苗研发生产基地和最大供应商,也是全球唯一一家独立自主在链条技术路线上研发出三款新冠疫苗的生产医药企业。

2021年6月29日,“十四五”发展建设规划体系全面完成。《“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建设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规划》,统筹推进33个专项规划编制。

2021年11月27日,小米汽车落户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小米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宣布小米汽车落户开发区。

2022年,北京市“3个100”重点工程发布,总投资约1.2亿元,其中,开发区的项目有16项,投资额达547.1亿元。

 2行政区划

201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复最新的《亦庄新城规划(2017-2035年)》,明确指出要努力承接首都功能,把亦庄新城建设成为没有大城市病的低密度绿色城区。亦庄新城规划范围包括现阶段开发区范围、综合配套服务区(旧宫镇、瀛海地区、亦庄地区)、台湖高端总部基地、光机电一体化基地、马驹桥镇区、物流基地、金桥科技产业基地和两块预留地,以及长子营、青云店、采育功镇工业园,其中现阶段开发区面积约66平方公里(功能区范围约60平方公里),开发区外大兴部分面积约83平方公里,开发区外通州部分面积约76平方公里。按照行政辖区划分,大兴部分面积约131.5平方公里,通州部分面积约93.5平方公里。

3绿色生态

开发区持续加大生态投入,累计建成大型公园绿地项目6个,占地8.6平方公里,区域绿地覆盖率达到32%;凉水河开发区段成为华北地区唯一代表获得全国首批“示范河湖”称号;规划绿道全长共108公里,建成全市首批慢行系统示范区;全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8平方米,是全市1.5倍。成为全国唯一加入“无废城市”试点的国家级开发区;建成全市首个“碳中和”园区(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打造一批碳中和示范园区,实现碳减排1.5万吨;PM2.5下降至30微克每立方米,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4人口

截至目前,开发区管辖面积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万人。

5现任领导

工委领导

经开区工委书记:张强

经开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孔磊

经开区工委副书记、组织人事部部长:于淼

经开区管委会副书记:石威

经开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磊

经开区工委委员,纪检监察工作委员会书记(试用期一年)、二级高级监察官:王滨

经开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试用期一年):李全

经开区工委管委会一级巡视员沈永刚

经开区工委管委会一级巡视员:沈金坤

管委会领导

经开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孔磊

经开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磊

经开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试用期一年):李全

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

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郑海涛

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彭锐锋

经开区工委管委会一级巡视员:沈永刚

经开区工委管委会一级巡视员:沈金坤

6机构设置

职能部门

序号

机构名称

序号

机构名称

序号

机构名称

序号

机构名称

01

党政办公室

02

组织人事部

03

宣传文化部

04

地区协同事务局

05

经济发展局

06

营商合作局

07

科技创新局

08

财政审计局

09

开发建设局

10

城市运行局

11

社会事业局

12

商务金融局

13

行政审批局

14

综合执法局





单列部门

序号

机构名称

序号

机构名称

序号

机构名称

序号

机构名称

01

机关党委

02

机关纪委

03

总工会



公共服务机构

序号

机构名称

序号

机构名称

序号

机构名称

序号

机构名称

01

党群服务中心

02

土地储备与建设服务中心

03

财务结算中心

04

政务服务中心

05

公共资源管理服务中心

06

社会保险保障中心

07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08

档案数据中心

09

产经政策研究院







7经济

建区以来,开发区从昔日阡陌农田成长为宜业宜居产业新城,经济运行平稳有序。以北京0.35%的土地贡献全市近30%的工业增加值,企业规模超过8万家,工业企业产值超亿元185家,超十亿元54家,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421家,超十亿元68家。汇聚77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140余个项目。

2022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56.4亿元;完成工业产值5371.2亿元,增长5.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0亿元,同比增长9.2%;完成地方级收入372.4亿元,同比增长2.7%,同口径增长9.4%。四大主导产业保持全市引领地位,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市占比32.6%、高端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全市占比63.2%、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全市占比47.9%、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全市占比23.9%。主要指标均好于预期,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位置,有力服务全市经济稳增长大局。

产业发展

【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高地】

经过持续发展,我们已逐渐构建了装备产业集群规模最大、全国制造能力最强、工艺平台最全、自主可控水平最高、体制创新成果显著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

【建设全球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

推动“智慧的路、聪明的车、实时的云、可靠的网、精确的图”五大体系建设,形成了车路云融合的智能网联汽车“中国方案”。区内集聚了百度、小马智行、新石器等40余家产业链关键要素企业。目前,示范区1.0和2.0阶段已实现既定目标,进入3.0建设阶段,已在核心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建成329个智能网联标准路口,双向750公里城市道路和10公里高速公路实现车路云一体化功能覆盖,累计部署601台自动驾驶车辆开展场景测试,总里程超过1470万公里,实现全国领先。

【高水平建设国家信创基地】

以产业链强链和产业平台强基为抓手,以龙头带动、平台驱动、生态推动、供需联动为路径,持续汇聚信创“四梁八柱”企业。截至目前,信创园已落地企业230多家,集聚了全国90%以上信息技术头部企业。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积极打造“421”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快推进全球高端资源要素聚集。“4”是指开发区长期以来专注发展的、系统积累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2022年产值1209亿元,全市占比32.6%。汇聚中芯国际、京东方、北方华创等一批头部企业。

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方面。2022年产值2265亿元,全市占比63.2%。形成了以北京奔驰为龙头的高端汽车产业集群,建成奔驰海外的首个发动机工厂、研发中心;引进了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阿尔特工业设计中心三个国家级研发平台。

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方面。2022年产值836亿元,全市占比47.9%。聚集了以拜耳、赛诺菲、同仁堂、北生研、神州细胞、GE医疗、康龙化成等为代表的3500多家跨国药企、成长性创新药企、医疗器械及研发外包企业,国家药监局六大中心落地。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方面。2022年产值680亿元,全市占比24%。聚集了SMC、施耐德、ABB、金风科创等头部企业,涌现了小米智能黑灯工厂等47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贡献了我国1/3的智能制造国家标准(我国已发布285项),成为世界机器人大会永久举办地,获批全国首个人工智能产业化基地。

“2”是指做优高端服务业及科技文化融合产业。持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完善服务体系。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促进科技发展,打造中国(北京)高新视听产业园、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等产业园区,推动京东星宇、天工异彩等头部企业落地,利用冬奥会直转播契机,大力促进5G+8K产业发展。

“1”是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先行区。着力提升数据基础设施的规模和质效,以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和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区内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主动布局元宇宙产业,发挥应用场景示范作用,促进技术迭代和产业集聚。

【深化“三城一区”联动机制】

实施创新成长计划、创新伙伴计划,每年承接“三城”成果超150项,推动区内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合作756项。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白菜心工程”累计实现47项关键技术突破,完成20余项关键工艺、配方、系统和软件研发,支持企业勇担国家和北京市重大专项。用好“科创二十条”,鼓励领军企业围绕车规级芯片、量子计算、细胞与基因治疗、元宇宙等前沿科技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出台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北方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等88家市级研发机构建设运营。打造科技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做实企业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机制,引育“专精特新”企业562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5家,在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一。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量1148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75件,是全市水平的3.6倍,领跑全国开发区。近五年来,开发区共产生新技术494项、新产品627项,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多项技术产品赶超国际领先水平。

【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完善】

聚焦锻长板、补短板,搭建全市首创的“概念验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样中心-中试基地”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打造“龙头企业+孵化”的融通型特色载体。加快推动企业“小巨人-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梯队建设,上线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运行融通发展平台,打造13家国家级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打通“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孵化链条。探索“科创+产业+资本”发展路径,建设专业化园区和产业服务平台,精准匹配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空间、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厚植创新创业土壤,建成国家级科技服务器5家、产业研究院9家、经营性园区和特色园区34家、24家创新中心、14家中试基地、59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完善科技资金管理机制,出台“科创资金”等专项政策,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获批中国科协“科创中国”试点园区、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创新型企业加速成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868家。持续推进“亦庄创新发布”机制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创新交流活动,强化科技博览、公共路演等功能。围绕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制定实施中关村亦庄园改革提升方案,推动亦庄园扩大到新扩区域,推广应用远期约定采购、先使用后付费等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开展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实施法人负责制、包干制、负面清单。复制推广“揭榜挂帅”创新模式,鼓励龙头企业采用产品定制化研发等模式,为首台套产品提供应用场景和试用环境。

8社会

【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采用名校办分校模式吸引十一学校、北京二中、人大附中、建华学校等到开发区办学,将名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丰富的课程资源及优秀的师资队伍资源引入开发区。引进北京八中、北京小学落户,打造优质教育矩阵,形成“学在亦城”学校品牌。核心区内共有幼儿园20所,其中公办园7所,民办园13所;中小学10所,其中公办校8所,民办校2所。入学服务水平持续上升,义务教育小学入学人数十年增长10倍,学位增加1万余个,义务教育入学率99%以上。

【加大高品质文化供给】

创新文化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区史馆正式开馆,承接北 京市文创大赛总决赛等市级活动,推出“亦庄学院”等特色品牌,全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46场。 年末共有公共图书馆2个,总藏书量120万册。文化活动中心3个、社区文化室21个。全区4条院线3 家影院,共放映电影15476场,观众34万人次,票房收入1506万元。继续开展文化“三送五进”工程,向企业和社区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全年送演出、送讲座、送电影累计达41场次,参与人员3万余人次。全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实现收入258.5亿元,比上年增长22.3%

【构建完整卫生医疗服务体系】

开发区共有5家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大型公立综合/专科医院、高品质社会办医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联动的纵向医疗服务功能网络。依托同仁医院共建区域医疗中心、依托东方医院打造中医区域医疗体系、依托国康医院开展医养结合及残疾人康养服务、推进儿童医院南院建设。开发区已成立区级疾控中心,建设急救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内优势医疗资源开展合作共建,积极承接北京同仁医院主体南移、北京儿童医院新院区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积极构建多种模式的医疗服务机制,形成大型公立综合(或专科)医院、高品质社会办医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联动的纵向医疗服务功能网络。开发区约60平方公里范围内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6家,其中三级医疗卫生机构5家(公立2家),二级医疗卫生机构2家(公立1家),一级医疗卫生机构1家(民营),社区卫生服务站7家,其他医疗机构101家(医学检验所25家、门诊部31家、诊所26家、医务室19家),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4张。

【创新人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形成以院士为领衔、以“亦麒麟”人才为中坚、以技术技能人才为支撑的人才梯队,人才总量达到34.92万人,连年快速增长,成为聚集产业人才的高地,为一大批德才兼备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舞台。出台“人才十条”,评定首批“亦城人才”2593名。区域博士后工作站累计68家,成为引育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手段。区内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76人,市级计划入选者142人,人才贡献率超全市平均水平7.35个百分点。加大人才服务力度,提供以人才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国际人才公寓、共有产权房为主,家庭成套式、公寓式、宿舍式三种类型有机互补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目前已建成人才公租房18000余套,保障性租赁住房3600余套,共有产权住房3000余套,百万平米国际人才社区一期开工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示范街区改造提升,多渠道、个性化解决重大产业项目人才住房需求。

9远景目标

展望未来,开发区将建成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具有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国首都特点的全球产业新城综合发展标杆。更加适应“四个中心”“四个服务”的需要,综合实力大幅跃升,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全要素生产率全国领先,新发展理念全面彰显;区域影响力全面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大幅跃升,城市软实力全面增强,协同带动北京南部地区共同发展,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产业辐射核;现代化治理走出新路,全过程民主充分展现,平等发展、平等参与权利得到充分保障,韧性城市建设领先全国,率先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品质生活广泛享有,“七有”“五性”需求在更高水平上有效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更加充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广泛自觉,碳排放率先达峰后持续下降,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典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