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首都时代课题下的亦庄实践 | “两区”当先,融入开放新格局

  力争在组团内形成4-5条沉浸式和可体验的示范产业链、力争在组团内每年“两区”建设入库项目200个以上……随着《北京自贸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亦庄组团发展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的正式印发,北京经开区国际一流自贸试验区品牌形象初步显现。

  从2020年9月,北京经开区“两区”建设扬帆启航。两年多以来,北京经开区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服务业开放步伐,形成了一批开放创新成果,搭建起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2022年8月,载有生物医药研发用进口物品的“左布比卡因混悬液”“聚乙二醇300溶液”航班抵京,首都机场海关给予查验通关放行。彼时,北京昭衍新药副总经理何铖已经等候多时。该公司是一家承接全球新药项目药物临床前研发服务的机构。

  “这次需要通关的就是一款新药的供试品。若按之前的海关监管规则,未上市产品是无法通关的。”何铖告诉记者,得益于北京“两区”建设第一个全产业链开放实施方案率先在经开区试点,困扰医药研发生产外包服务发展的这个大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生物医药研发产品进口只是北京经开区在推进“两区”建设中的一个缩影,作为“两区”建设改革经验向外推广复制的经验,北京经开区率先搭建了“概念验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样中心-中试基地”的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服务体系,让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培育驶上了“快车道”。

△中试基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设备调试。资料图.jpg

△中试基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设备调试。资料图

  从3年前临床医生的一个想法,到设计产品概念样机,再到如今“亿盛欣”实时经皮穿刺介入遥操作手术机器人已进入功能样机测验阶段,像这样的项目,在CTC国际医疗技术创新转化中心(以下简称CTC中心)还有很多。作为概念验证平台,CTC中心帮医生、科研人员等迈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步”。“我们还和清华海峡研究院、华润集团签署了战略协议。”CTC中心执行主任黄海云说。

  北京经开区已有挂牌认证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7家,引导以柏瑞安为代表的企业组建打样中心,重点布局一批产业中试基地,其中落地北京首个精准定位发展细胞治疗产业的专业化载体——北京亦庄细胞治疗中试基地。截至目前,在“两区”建设推动下,北京经开区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已形成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产业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聚集了拜耳、阿斯利康等170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更加开放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产业格局有望持续扩容。

  2月14日,北京经开区对外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新药智造”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及配套政策,根据这项行动计划,经开区将聚焦前沿技术创新突破,到2025年力争生物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在全球“新药智造”合作伙伴大会上发布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新药智造”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及配套政策。资料图.jpg

△在全球“新药智造”合作伙伴大会上发布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新药智造”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及配套政策。资料图

  随着“新药智造”产业高地建设按下“快进键”、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阶段加速建设,四大主导产业提质增效,高精尖产业集群优势不断释放,北京经开区将进一步放大服务业扩大开放试验区政策红利,彰显价值链。同时,依托线上线下“两区”窗口,形成一批“软硬件、前后端、跨产业”政策衔接,用好政策链,达到“四链”同构,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项目落地取得新成效、改革创新探索新路径、开放合作带动新发展”良好局面。

△自动驾驶汽车行驶在经开区路上。资料图.jpg

△自动驾驶汽车行驶在经开区路上。资料图

  如何进一步激活高精尖产业发展潜力?“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成为有力回答。亦庄组团将建立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技术揭榜挂帅的闭环管理机制,持续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场景应用、孵化中试”政策衔接试点建设,搭建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实施“亦庄成长计划”,构建“赛、会、营、孵、投”全程服务模式,推进项目孵化落地和开放发展。打通科技、生产“任督二脉”,激起科技创新“一池春水”,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

  目前,北京经开区正在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芯”“网联车”“创新药”“智能造”,持续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精尖产业集群。作为首都数字经济、国际金融、文化创意、生物技术和大健康等产业开放发展的重要平台,亦庄组团以更坚定的信心、更紧迫的使命感,从稳外资外贸、构建国际人才综合服务机制等方面发力。

  完善国际人才社区示范街区,把国际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加快推进综保区申建工作,推进国际贸易更加便利化;发布“科创20条”,助力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系列“国际范儿”发展成果引关注。“特别是‘两区’建设以来,北京经开区发挥‘两区’建设政策叠加优势,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体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重组,持续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提质升级。”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

△国际人才社区示范街区。资料图.jpg

△国际人才社区示范街区。资料图

  提升招商工作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准,依托北京经开区龙头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设立若干亦庄海外服务分中心,完善并加强“三城一区”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机制,促进国内国际先进园区创新合作,一系列新举措将成为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增长点”,着力打造“两区”建设亦庄样本,有力支撑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要想跑得快,还得车头带。通过成立“两区”工作领导小组,发挥“一办13组”的工作协同效应,加强“两区”一站式服务窗口和亦庄组团亦企服务港联动机制建设,提升市场主体政策诉求的转化率、落地率,形成了全市首创、全国领先的26个改革创新实践案例,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亦庄组团高水平建设带动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铺展,并一步步照进现实。

  改革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如今,“更像城了”“生活很方便,不用出区了”成为很多“老经开区人”的直观感受,也吸引着大批区外人关注。就在不久前,“大都东南”艺术科技展圆满收官,展览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吸引上亿人次关注。近年来,北京经开区通过“亦庄学院”“科技馆之城”“‘大都东南’科技艺术节”等科技文化品牌活动和空间载体,为亦庄新城铸就了特有的精神内涵。

△“大都东南”艺术科技展。资料图.png

△“大都东南”艺术科技展。资料图

  树品牌,更要强传播。2021年,经北京经开区工委批准,经开区融媒体中心正式委托尚亦城(北京)科技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运营,走出了一条企业化运营融媒体中心的新路径。“我们希望通过专业队伍和高精尖技术,不断擦亮亦城文化品牌。打造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文化软环境,为建设世界一流产业综合新城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道。

  2022年,北京经开区迎来30岁生日。30年来,经开区因改革而生,伴开放成长,凭创新而强。从最初3.83平方公里的亦庄工业小区建设成为如今225平方公里的亦庄新城。实践证明,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经开区将围绕首都实体经济主阵地、科技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试验田的定位,做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探路先锋”,续写“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亦庄篇章”。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