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务公开 > 亦庄头条 > 创新政策

最好最快建设亦庄新城

最好最快建设亦庄新城.jpg

  我们清晰地记得,2019年初市委作出调整和优化经开区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部署,按下了经开区从“区”向“城”迈进的快进键;2019年末,市政府批复同意《亦庄新城规划(2017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完善城市环境,优化城市功能,从高位谋划和推动亦庄新城发展,释放城市发展的潜力和动能,增强亦庄新城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新城建设吹响集结号

  刚刚过去的2019年,经开区被北京市委市政府赋予了新的职责使命,即加快建设规划面积225平方公里的亦庄新城,这也标志着经开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开区坚持高位谋划,推动顶层设计,把“以改革促发展”作为工作重心,搭建起全面建设的“四梁八柱”。

  在2019年,亦庄新城在开发方式、共建模式、职权配置等关键领域与市级部门和两区充分协商,凝聚共识。组建协同专班,全面对接两区八镇,坚持月调度、旬协调、周组织、日沟通,加强工作对接,初步形成165平方公里开发建设模式及产业组团式布局。

  2020年,实现城市建设水平提升,城市风貌更为宜人。按照市委“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共建共享”的要求,以实施意见为指导,贯彻实施新城规划,加快推进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加快编制亦庄新城公共服务各专项规划,台马等地区城市设计、控制性详规以及控规层面市政、交通等专项规划。研究编制《“十四五”时期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启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修订工作。

  科学谋划城市空间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疏密有度、功能综合的城市功能组团。依托信创园打造台湖信息城,探索运用专业化园区推进光机电基地提档升级。全面启动马驹桥智造基地建设,吸引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围绕荣华路打造金融商务城,加快中科电商谷项目布局和二期、三期建设。依托南海子公园一流生态空间,推进东南三镇工业区腾笼换鸟,试点建设标准厂房,研究完善市政交通网络。

  同时,快速启动土地开发,高水平提升民生服务,精准切入高端产业项目,全面提升区域形象。研究利用债务置换、展期等方式纾解政府债务,统筹建设时序和资金平衡,加快推进土地开发工作。分阶段推进6.7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及市政设施建设,率先启动3300亩一级开发工作,确保年内满足供地条件。加快推进瀛海工业园区、亦庄东工业园区、站前区基础设施综合提升,开工建设辛四路、亦庄南220千伏变电站等项目。不断扩充拟落地项目清单,按经开区准入标准,加快推进在谈项目对接,力争年内完成20个项目在新增区域落地。

  瞄准一流产业综合新城

  推动产业发展是亦庄新城建设的目标。2019年,预计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00亿元,同比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200亿元,同比增长10%;万元GDP能耗0.1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7.1%;万元GDP水耗4立方米,全市最低;截至目前PM2.5累计平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2%。

  现在的经开区,城市规划是低密度的,交通的微循环比较发达,产业准入标准也比较高,这些有益的经验将为亦庄新城的建设提供参考。

  批复的《规划》提出,亦庄新城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按照国际标准着力建设好三城一区创新主平台,到2035年将亦庄新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综合新城。

  在《规划》的指导下,亦庄新城正逐步向世界一流的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综合新城迈进,做好基本没有“城市病”的标杆。

  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聚焦产业发展动能,秉承区域协同、共建共享的原则,形成“一廊一带三中心”的空间布局。以京津发展走廊为依托,形成立足京南、服务京津、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优势产业聚集区;以区域协同发展为纽带,充分发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人才、产业、基础设施等要素资源向亦庄新城全区域覆盖;围绕综合商务服务中心、生态文化休闲中心、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打造亦庄新城的发展聚核。

  提升亦庄新城综合承载力,坚持“低密度”建设魅力城区。积极对接三大科学城,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加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城市发展的融合力度,以智慧服务促进技术创新。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挖掘文化内涵,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本底,加强生态、景观、防洪排涝的整体统筹,构建“一带一廊,四主八副,水绿贯城”的绿色空间结构。

  展望未来,亦庄新城将探索“低密度”发展模式,延续“碧水穿城、林苑环绕”的生态格局,建成“森林绕城,水绿贯城”的生态示范区,打造“疏密有致、点轴串联”的空间韵律。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