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厚工匠精神的土壤
拿到技能证最高可补3000元,高技能人才补贴增至5000元,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最近,关于技能工人,北京市连出两条新政,体现了对培育工匠人才的高度重视。
当今世界,凡拥有发达制造业的国家,无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德国人素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著称。德国的现代化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从内涵看,支撑这条道路的则是工匠精神。
经开区作为首都实体经济的主阵地,工业产值占了北京近20%的比重,对技能人才和工匠精神的培育一直非常重视,技能人才补贴和学徒制早已探索多年。
用平台引“活水”。从2014年开始,总工会与科技局联合推出了评选职工创新工作室的方案,通过职工创新工作室的评选,企业形成老带新、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方式,建设一支满足企业发展的技能人才队伍。截至2018年,累计评选40家职工创新工作室,完成创新成果4295项、创新专利685项,创效21.97亿元,职工创新工作室成果初步显现。
以激励为“阳光”。有人说:巨匠是在严格的规矩中施展他的创造才能的。创新精神的培育需用不断完善的严密制度作保障 ,经开区加大了工程师文化的培育,把技能人才列为人才工程,通过推举榜样为其赋能。同时,推出以工程师命名的工作室。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一片优质的土壤之上,即使树苗再小,也能茁壮成长;一片贫瘠甚至污染的土地,即使种子再好,也很难落地生根发芽。 事实证明,要想让“工匠精神”成为所有人的自觉行为和社会风尚,只有打破一切不利于鼓励人才爱岗敬业、勤劳奉献的桎梏,将政策和资源向一线劳动者倾斜,用制度保障人才得到应有的待遇和收入;营造合理的发展空间和上升通道,让“工匠精神”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才能使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