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务公开 > 亦庄头条 > 创新成果

新挂牌11家 经开区博士后工作站增至50家

  12月6日,2019年北京博士后工作交流暨新设博士后站授牌活动在经开区举行,活动现场,北京市人力社保局为41家新设博士后站单位授牌。“今年经开区共有11家博士后站获批,截至目前经开区博士后工作站已增至50家。”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经开区企业博士后工作蓬勃发展,促进了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良性互动,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年新获批的11家博士后站,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经开区四大主导产业,必将成为经开区推动高精尖产业项目尽快落地、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平台。”该负责人说。

  一直以来,经开区高度重视博士后入区工作,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经开区,制定了《经开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暂行管理办法》《经开区博士后公寓暂行管理规定》《新区推进高端产业领军人才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等制度,为日常管理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经开区还将博士后作为经开区领军人才的后备力量,对于进站博士后给予一次性科研经费资助10万元;相关部门还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加强对各分站的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指导企业分站与流动站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政策业务培训,积极协调解决分站存在的实际困难。

  通过开展博士后工作,区内企业对博士后制度在人才引进、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设站单位普遍感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设立,使企业的影响力得到了提升,也开辟了经开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途径。

  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区域发展离不开博士后等高端人才,人才工作一直是经开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来,经开区将进一步突出区域特色,把人才工作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统筹来抓,通过人才集聚推动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战略资源,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千方百计引才、聚才、育才、助才。同时,通过产业升级反过来再推动人才集聚,促进人才、科技、产业形成闭环式良性循环系统。

微信图片_20191210150504.jpg

  工作站申请数量同比增长26% 获批数占全市近三成

  “11家分站获批,为历年来获批分站数量最高!”在2019年北京博士后工作交流暨新设博士后站授牌活动现场,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局长任鸣晨告诉记者:“今年开展的分站增设工作中,经开区申请数创历年最高,申请数同比增长26%,获批数占全市的近三成。”

  “数字背后也表明了经开区博士后工作站凭借在人才吸引培育、校企合作方面的显著优势和工作成效,对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受到广泛认可。”任鸣晨说。近年来,经开区博士后工作站已成为吸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

  政策给力

  博士后幸福感满满

  2001年,经开区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出台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暂行管理办法》,有力促进了经开区博士后工作的开展。

  截至目前,经开区已经在生物医药园、北方微电子等50家企业设有分站,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30余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97名,每年均有博士后在站从事博士后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本年度已有泰德制药等5家分站单位招收6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

  2018年12月进入泰德制药博士后工作站的田娜娜告诉记者:“泰德制药博士后工作站的研究课题聚焦在脂微球靶向制剂、脂质体制剂、新型乳剂、透皮贴剂等前瞻性新制剂研发领域,和我的研究领域很贴近。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经开区给我们提供了优惠的住房政策和充足的科研资金,让我能够安心做科研,我感觉在这里做科研很幸福。”

  田娜娜的幸福感只是经开区博士后工作生活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自2002年起,经开区就为进站博士后提供博士后公寓或人才公租房,以优惠费用供设站单位为在站博士后租用。在此基础上,2010年底经开区还出台了《关于鼓励高层次人才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创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中将“辖区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博士后(青年英才)”纳入了高层次人才范围,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博士后(青年英才)培养工作,支持在站的博士后(青年英才)开展创新性课题的研究,填补了原博士后管理政策中缺少激励政策这一空白。

  2014年《关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高端产业领军人才发展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及其实施办法中,进一步加大对博士后工作支持力度,对进入企业博士后分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的博士后(青年英才),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

  目前,经开区已累计投入博士后科研经费500余万元。“下一步,经开区还将对实施办法进行修订,进一步加大对博士后招收和博士后人员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任鸣晨告诉记者。

  企业得利

  人才“溢出效应”凸显

  近年来,经开区博士后工作站的运行逐步走向成熟,博士后分站设站数量不断增加、招收人数持续扩大,管理制度逐渐完善。逐步形成了企业与高校合作,产业与专业对接的各项机制。许多培养的人才都已成为各领域科研骨干、专家学者、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同时,这些人才“溢出效应”也让企业收获满满。

  目前,经开区博士后在站期间共参与研发国家级及省部级以上项目43项,累计获得国家和北京市各项资助394.1万元,在国内外期刊共发表论文67篇,出版专著6部,申请专利48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项,2名博士后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1名博士后获评北京市科技新星荣誉称号。

  “博士后工作站作为一个平台,将进一步提升昭衍新药整体科研水平。”今年新获批的昭衍新药博士后工作站有关负责人李叶告诉记者,在培养博士后的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为博士后搭建完备的支持团队,增强企业原有科技人员的科研能力。同时,我们将以一个大型科研项目为依托,聚集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负责各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实践中加强培养,使他们快速成长为企业科研部门的管理者或科研团队的核心力量。

  加大奖励

  促进科技创新再上台阶

  未来,经开区还将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博士后工作站健康发展。重点加大对博士后工作的资金支持和奖励力度,吸引鼓励更多博士后研究人员进入经开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创新研究,取得创新成果,促进经开区科技创新水平提升。

  同时,经开区通过健全制度,进一步完善平台,建立更有利于发挥博士后创新能力的工作体制、机制,将博士后工作站打造成为更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实践平台,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质量,进一步促进高层次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经开区还将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分站的管理和服务,扩大博士后培养规模,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紧抓博士后管理工作培训。每年组织企业分站管理人员进行博士后管理工作培训,加强与企业分站的沟通交流,指导企业分站的运行,规范企业分站对在站博士后的管理,实地开展博士后工作调研。“我们将逐家走访博士后工作站设站企业,实地了解设站企业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积极想办法沟通解决,督促企业建立合理的博士后管理规定及流程,促进博士后培养工作的开展,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经开区社会事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经开区还将开拓博士后招收渠道,利用好北京市博士后引荐会、经开区应届毕业生招聘和中高端人才网络招聘专区渠道,积极沟通利用好高校资源,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博士后人选。

  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经开区大力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国博士后制度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使用及流动等方面的优势,在加速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同时,持续不断为产业发展培养、造就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引领带动开发区产业发展,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力争尽快进入全球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

  “下一步,经开区将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加大支持力度,探索更有利于发挥博士后创新能力的工作机制,将博士后工作站打造成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实践平台和引聚培养青年人才、支撑经开区创新提升的重要抓手。”负责人说。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