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要开花更要结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就在我们还沉浸在亦庄创造闪耀国庆盛典的自豪中时,好消息再次接踵而至:赛诺威盛研发的128层CT机填补国内空白,从经开区上市的创新药罗沙司他研制原理获得今年诺贝尔奖,成为2019年医学诺奖首个落地的创新药物。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是创业兴业蔚然成风的发展,是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发展。这是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如何为创新创业营造环境时的一段重要论述,点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原动力。经开区作为首都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前沿阵地,一直以为创新厚植沃土为己任,不仅让创新开花,更重要的是结果,着力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坚持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才是最好的创新。
为让科技成果能够迅速转化,经开区完善“产业联盟、研究院、专利池、公共服务平台、基金、特色产业园”六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导基金的作用,推进中试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引导建设、定制厂房等方式,挂牌建设一批规模化中试基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目前已挂牌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创新辅料制剂等6家中试基地,不断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承载能力。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经开区通过改革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加速从“0”到“1”的技术突破,进而实现从“1”到“N”的产业化应用,创新之花不断结出丰硕之果。数据显示,经开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在85%以上,仅上半年就研发新技术32项,完成新产品31项。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涉及诸多环节,啃好这块“硬骨头”,是事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命题,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绝非一日之功,更难一蹴而就,还需要瞄准薄弱环节,加快构建高效协同的技术转移体系,打造有利于成果转化的生态环境,补齐成果转化链条上的短板,形成纵横联动的成果转化网络;大力发展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培育职业化成果转化人才队伍。
只有贯通了科技与产业的关键环节,完成让创新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使命,才能走出一条从创新强到产业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才可能释放出创新的巨大能量,为我们的未来创造无限可能。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