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务公开 > 新闻中心 > 街镇动态

“垃圾分类,坚持下来也没那么难”

  以前一个篓,现在四个桶

  以前一包丢,现在随手分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两年来,在北京经开区街道社区、企业园区、街头巷尾生活垃圾分类改变了亦城人的生活方式。

  从“这是什么垃圾?”到见“圾”行事,生活垃圾分类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垃圾分类,坚持下来也没那么难”.jpg

△社区志愿者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一包丢”变“随手分”

  改变的是习惯

  出门上班时顺便带上垃圾,是付女士多年养成的习惯,不同的是,现在她会将垃圾分类,然后分别投放到不同的垃圾桶。“家里备有专门的垃圾桶分别放置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物用塑料袋装,下楼时随手就带下去了。”付女士一边介绍,一边走到小区垃圾桶投放点,拉动桶盖上方的吊绳打开垃圾桶,把垃圾投入对应的桶内。正确投放垃圾可以赚积分,兑换洗衣液、肥皂、卫生纸等生活用品。如今,她的积分卡上已经积累了22458分。

“垃圾分类,坚持下来也没那么难”2.jpg

△社区居民向小亦展示通过垃圾分类获得的积分。

  “奶奶等一下,易拉罐要放在可回收垃圾桶里。”伴随着一声稚嫩的声音,小孙子弯腰捡起易拉罐,扔进了可回收垃圾桶。这是天华园三里社区陈丽晶阿姨一家的日常。垃圾分类两年来,陈阿姨一家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和“光盘”的好习惯,家庭厨余垃圾比从前减少了将近一半。有时小孙子吃完了饭会问:“奶奶,我今天又‘光盘’了,棒不棒?”“奶奶,香蕉皮属于厨余垃圾,对不对?”每次,陈阿姨都会开心地夸一夸小孙子。

  争做社区“守桶人”

  亮出的是文明

  “小伙子,这榴莲壳属于其他垃圾,不能投放在厨余垃圾桶里……”自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北京经开区各街道、社区涌现出一批积极投身环境保护的“守桶人”。每天早晨,垃圾分类指导员总会准时出现在社区的垃圾桶站旁。作为社区垃圾分类第一道关口的“把关人”,他们耐心地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不厌其烦地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

“垃圾分类,坚持下来也没那么难”3.jpg

△社区“守桶人”。

  “退休以后接着做垃圾分类指导员,为社区做点贡献,让我觉得有事可做。”在一品·亦庄小区住了近20年的白永华是这个社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每周空闲时,她都自愿来到小区单元门口值守垃圾桶。白永华说,只要他们站在桶边,就能起到监督引导的作用。 

  人人都是“主角儿”

  获得的是品质

  在一品·亦庄小区,除了更换了分类垃圾桶,还增加了指导员和志愿者,桶前值守、分拣垃圾。家住1号楼1单元的居民侯阿姨回忆,一到夏天就蚊虫乱飞的场景不见了,退休的老姐妹们都会来小区当志愿者。“刚开始觉得垃圾分类会有点麻烦,坚持下去觉得也没那么难。特别是看到小区环境越来越好了,觉得很值得。”侯阿姨说。

“垃圾分类,坚持下来也没那么难”4.jpg

△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条幅。

  如今在亦城,垃圾分类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生活方式。在食堂后厨,一棵芹菜可以“分饰”多道菜肴的主角,菜品物尽其用,从根源上降低了食堂餐厨垃圾产量。而在餐厅入口、取餐区、就餐区,“节约粮食、杜绝浪费”主题海报格外醒目,“光盘行动”也已蔚然成风。

“垃圾分类,坚持下来也没那么难”5.jpg

△居民将垃圾分好类丢入对应的垃圾桶。

  此外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更多的变化出现在人们身边。去超市买菜时,家住荣京丽都的丁阿姨发现,超市里多了分类垃圾桶,墙上还贴着垃圾分类的提示,顾客可根据需要购买可降解塑料袋或可多次使用的无纺布购物袋。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