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又方便!这个社区新建两处可充电的便民车棚
单元楼前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不见了,家门口可供充电的便民点增多了……
近日,随着博兴街道亦城景园社区两个新建自行车棚的投入使用,居民们的生活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新车棚也帮社区蹚出一条关于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的新路径。
此次新建的两个自行车棚分别位于亦城景园社区9号楼楼北侧和11号楼南侧,对于车棚投用前后的变化居民刘军感受深刻。
刘军说:“我们社区居住的都是区内企业职工及其家属,年轻人上班的地方离家不太远,所以大多选择电动车、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既环保又实惠。但因为楼前没有停车棚,很多人下班回来就把车随意停在楼门口,要是碰上雨雪、大风天气,还会出现电动车和自行车堵门的现象,这样不仅影响居民出行,也占用了消防通道。”
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
社区居委会通过前期开展的电动自行车信息摸排工作中,了解到居民诉求后立即将车棚建设问题提上日程。
都说“居民事无小事”,建设停车棚看似是小事,实则涉及居民、物业、开发商多方权益。“比如居民需求有多大、车棚要建在哪里、规模需要多大、建设资金从哪里来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了解清楚,才能让为民实事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实效惠及于民。”亦城景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张雪说。
居民的事由居民做主,于是,以解决居民诉求为导向列出问题清单,该社区党支部采取入户走访、线上调研的方式,对9号楼、11号楼现居住的328户居民展开意见征集,并听取居民建设意见。经统计,两栋楼居民的电动车和自行车数量已高达300余量,并收集到200户新建车棚的需求,由此首先确定了增设车棚的必要性。随后,该社区党支部又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协调物业、开发商召开共建会,并参与到党员大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中,针对新建车棚的具体事宜、施工场地等展开讨论与商议。经统一多方意见,确定由社区使用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在两栋楼下的车位和绿地区域选址改造自行车棚,由物业、开发商出资负责引进、安装充电桩。
明确了具体方案,停车棚历经一个月的紧张施工后很快建成。记者看到,两个自行车停车棚使用红顶白柱的颜色搭配,并分别在两侧打造“党建文化宣传板”,制定车棚管理制度、使用公约上墙,引导居民有序停放车辆、正确使用充电桩。综合居民需求及社区现有车棚、充电桩数量情况,两个车棚共计安装70组充电桩,加上社区里此前已有80组充电桩和40组充电柜,实现了可满足近400辆电动车同时充电的适配率。“不仅如此,新建的停车棚内还对电动自行车停放区、自行车停放区进行划分,规避了传统停车棚车辆混放、有效利用率不高的弊端,使我们停车难、充电难的问题同时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居民刘军笑着为社区工作人员的细心点赞。
值得一提的是,两个新建车棚在便利居民生活的同时,也让亦城景园社区构建起“多位一体”的社区安全协同监督、管理的新格局。据了解,经此事,该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物业、开发商、居民围绕社区安全治理问题,达成了以解决、改善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为目标,以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的共识。其中,社区党支部、居委会连同物业在社区内房屋配租时就对新入住居民的日常车辆使用情况及信息进行了解、登记,使电动自行车管理工作“向前一步”;社区志愿者队伍“文明劝导队”则积极参与到日常的安全巡查工作中,协助社区对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违规充电等现象进行劝阻、上报;对于多次提醒、劝阻依旧未改善的居民,将由社区联动开发商向职工所在企业反映情况,由企业主体督促职工整改,通过层层压实责任,进而从根本上预防社区消防隐患的发生,提升社区安全指数,长效维护社区治理的良好秩序。
“随着之后入住居民人数的不断增多,对于自行车停放及电动自行车充电的需求也会继续增长,这些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工作经验 ,将帮助我们结合居民诉求进一步优化接诉即办,推动未诉先办,使社区服务更快速、精准、贴民需,用实事落地见效的‘含金量’,让居民的幸福更有质感,同时增强社区党支部在居民心中的‘分量’,赢得居民的好口碑。”亦城景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张雪说。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