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春节人口流动有风险,卫健委专家解读“就地过年”
12月18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科学精准做好元旦春节期间疫情防控有关情况。对于很多地方发出“就地过节”的倡议。
要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
会上,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回应称,一是要承认元旦春节的人口流动是有风险的。人们接触频繁,容易造成聚集,社交距离也在缩小,病毒很容易传播。二是冬季本身就是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人群在冬季的自我抵抗力,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的抵抗力也在下降,更容易被感染。
“不过,从抵抗力的角度,中国也具备了很多有利的要素。”梁万年表示,比如我国疫苗累计接种已超过26亿多,人群有了一定的免疫力。同时,现在发生的病例基本都是和境外有关系,本土基本上没有传染源存在。只要把“外防输入”进一步做实做好,总体上是安全的。此外,通过这两年的疫情防控,公众已经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比如戴口罩、勤洗手、通风、尽量减少聚集等。我国对疫情的传播具备了一定的抵抗能力。
梁万年表示,关于春节期间是不是就地过年的问题,要基于风险研判,全国不能“一刀切”。各地要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关政策。一些重点地区,特别是一些重点人群,还是要严格执行现行的一些防控政策。
“就地过年”问题:
按照分类、分区原则,因地制宜
梁万年表示,各地要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关政策。
首先,要从“分类”上来考虑,一些重点地区,特别是一些重点人群,要严格执行现行防控政策。对于高危人群,比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倡导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和不必要的聚集。其他人员出行,倡导做好相关防护,切实履行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义务。
其次,要做好分区。处于疫情中高风险的区域,还有特殊区域如口岸、边境等,以及筹备重大活动的地区,比如北京,要继续保持相对严格的管控措施。其他地区要做好风险评估,综合考虑风险等级,个人免疫状态、疫情形势等,提出有力度、又精准、还有温度的相关政策,切忌“一刀切”,体现精准防控的要求。
梁万年说,精准平衡疫情防控和春节团圆的关系,实际上是对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考验,要做好风险评估,发挥好相关专家的作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做风险评估的时候,对于输入和输出的风险都要给予考虑。另外应给公众明确的元旦、春运出行相关疫情防护的信息参考指引。
转载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