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务公开 > 权威解读

开发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行动计划出炉 3年建一个国际范儿的

  建设目标
  3年建成北京绿色名片
  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开发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资源投入产出、生态环境等主要指标力争达到国际同类园区先进水平,探索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成为展示本市绿色发展成效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产业引领高精尖格局
  产业绿色化特征更加凸显,率先形成高精尖的高端创新发展格局。基本完成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劣势产业淘汰转移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科研投入占GDP比例提升4%以上,成为本市创新驱动的引领发展区。
  能耗强度领跑国内园区
  能源低碳化水平持续改进,能耗强度位居国内同类园区领先水平。能源消耗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基本形成并得到进一步巩固,节能低碳的电力调度体系得到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翻一番,能源消耗强度下降至0.15吨标准煤/万元。
  循环型产业共生体系建成
  资源循环化利用显著提升,固体废物实现全流程分类收运。率先建立“一水多用、循环利用、分区分质”的供水模式,实现园区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等固体废物100%分类收运,区内外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实现循环链接,基本建成循环型产业共生网络体系。
  生态环境实现明显改善
  空间集约化程度有效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明显改善。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开发,大力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单位土地产出率提升23.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空气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幅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空气质量满意度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土壤环境稳定达标。
  资源环境领域全面智能化
  管理精细化能力全面加强,资源环境领域智能化管控实现全覆盖。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弘扬树立,生态文明制度得到全面有效贯彻执行,管理体系得以完善,计量、监测、统计等基础能力显著提升,建成覆盖资源环境领域的“互联网+智慧园区管理”集成创新管理平台。
  重点工程
  全面推行建筑绿色化
  大力提升绿色建筑比重,新建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达到绿色建筑二星及以上标准,新建和扩建工业建设项目至少达到绿色工业建筑一星级标准,重大工业建设项目达到绿色工业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新建公共建筑中绿建二星及以上占比达到50%。加快实施既有建筑综合节能改造,在朝林大厦等一批公共建筑开展电源、照明、暖通空调等智能建筑系统升级项目;实施社区、政府机构、学校百万平米建筑系统节能工程,实现公共机构系统节能全覆盖。在新建和既有建筑改造中积极开展超低能耗示范项目。预计年节约标准煤3000吨,年节约用水90万吨。
  构建多元绿色出行体系
  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引导进入开发区的物流货运车、通勤班车尾气排放达标,鼓励优先使用新能源车。建设覆盖园区范围的大型充换电中心站,充电桩总规模达到1000个。打造全市首个纯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平台,园区内布局服务网点达到20个以上,服务车辆达到800辆,推进纯电动车配套建设及租赁示范运营。加快开发区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扩大公共租赁自行车规模,新增公共租赁自行车3000辆,自行车租赁网点达到200个以上。通过3年行动,园区绿色出行比例超过85%,预计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万吨。
  工业重抓节能减排技术
  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完成清洁生产审核比例达到80%。以电子信息行业为重点,在京东方、中芯国际等企业实施一批清洁生产和节能改造项目,预计年节约用电6000万千瓦时,年减少蒸汽使用量4万吨。实施园区照明节能改造工程,对10万盏企业厂区光源进行LED节能照明改造,对公共机构建筑、公共建筑地下车库等光源进行LED节能照明改造,力争实现园区公共区域LED光源照明全覆盖,预计年节约用电1500万千瓦时。以汽车制造业、供暖行业为重点,实施一批污染物减排技术改造项目,预计年减少VOC排放200余吨。在实现园区无煤化基础上完成全区锅炉燃烧器改造,预计年减少氮氧化物排放200吨。统筹整合新能源利用、工业再生水使用、废弃物和废水回收等领域的先进做法,示范建设一批“绿色工厂”。
  全方位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
  实施“阳光屋顶”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重点在京东方、北京奔驰等厂区建设一批分布式光伏电站,力争实现园区百万平米厂房屋顶光伏全覆盖,新增装机容量32兆瓦,年发电量3600万千瓦时。在医药基地试点建设高效太阳能光热项目,替代传统能源满足生产及生活供热制冷需求,总建设面积2万平方米。在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基础上,试点运用能源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扩大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使用规模。
  六大亮点
  建设产业共生网络体系
  推广全产业链绿色环保管理模式,梳理产业链条,组织80家企业编制原材料、能源利用及废弃物排放的物料清单,建设具有园区特色的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循环型产业共生网络体系。试点建设中芯国际-华新绿源-艾尼克斯电子废弃物共生链条和京东方-华新绿源-园区企业废弃背光模组LED循环利用共生链条。
  全面实行分质分区供水
  根据城市用地、产业布局、用水构成等特点,坚持“优水优用、一水多用、循环利用、分区分质”的原则,全面提高开发区供水可靠性和再生水利用率,高品质再生水占工业用水比例达到41%。建成市政供水、雨水、再生水等集成利用服务体系,实施再生水输送管网工程,提高区域再生水使用效率,实现全区高品质再生水供生产使用,达标普通再生水供市政道路清洗使用。
  固废分类收运有底可查
  示范建设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危险废物、污泥等固体废物全分类收运体系,建立企业固体废物产生、分类、转移、处置利用登记管理制度,建设“可统计、可监测、可溯源、可问责”的固体废物统筹管理系统,基本实现各类固体废物的分类回收、分类运输全过程监管,建筑、餐厨垃圾规范收运率和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在主要工业企业建设回收仓储装置,通过“嵌入式”服务延展工业废弃物回收渠道,预计年处置工业固体废物1万吨;推动南海子公园等园林绿化废弃物规范化处置,年最大处置能力达6万吨。
  共建绿色低碳生活空间
  多维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强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打造现代化新城与生态园林环境共融共存的“绿色亦庄”形象。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2平方米。进一步加强道路、河道周边景观建设,将河道沿线各个绿化通廊连接成为一体,营造绿色休闲新空间。实施城市绿网项目,与周边地区协同开展生态整治修复,在园区周边500米范围内建设环状绿化林带。根据开发区区位、形状和空间格局特征,以多元增绿为切入点,推进园区建筑物屋顶、墙面、阳台、护坡等全方位立体绿化。在汇龙森工业园区、中芯学校试点开展屋顶全面绿化,新增绿化面积1万平方米。
  推动建设“亦庄海绵体”
  率先引入国际先进经验,采用“以蓄为主,综合利用;分区配湖,优化资源;错峰排水,联合调度”策略,打破城市雨水排除系统和绿地的界限,在开发区河道设置蓄滞洪区,建设人工湖类大型海绵体。
  建设7所学校低碳校园
  力争全部住宅小区达到低碳社区二星及以上标准,北京市杂技学校、北京亦庄二中学校等区内7所学校全部建成低碳校园。(实习记者 于晓玲)

  关于印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