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务公开 > 媒体聚焦

北京日报: 十年磨一“箭”,卫星发射成本有望下降 亦庄民营火箭逐梦太空大市场(2018-09-07)

  9月的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格外热闹。9月5日,星际荣耀的火箭升空,成为首个在国家发射场成功发射火箭的民营企业;几天后,零壹空间也将在这里发射其第二枚商用亚轨道火箭OS-X1;不久前,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朱雀一号"运载火箭完成总装,计划于第四季度发射。

  蓝箭航天、零壹空间、翎客航天、星际荣耀、星途探索、灵动飞天……在追寻星辰大海之梦的途中,除了"国家队",民营企业、创业者的身影频现。仅在北京亦庄,近几年涌现的民营火箭企业就达七家。

  "民航"瞄准商用卫星发射

  "准备点火,点火,起飞!"本周三中午,星际荣耀一枚代号为双曲线1Z的探空火箭腾空而起,驶向太空。

  中国民营资本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的大潮,空前潮涌。一周前,零壹空间X系列火箭总设计师也奔赴酒泉,筹备他们即将发射的火箭。激励这些逐梦者的,是硅谷"钢铁侠"伊隆·马斯克的巨大成功。

  今年2月,马斯克的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将一辆红色特斯拉跑车送入了太空,驾驶座上还"坐"着一位人形模型,而送这辆特斯拉上太空的,是被誉为世界最强大现役运载火箭的"猎鹰重型"。

  "我们也在全力研发火箭回收技术,在未来三五年后,很有可能会应用于亚轨道的载人旅行。"在翎客航天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办公室内,25岁的创始人胡振宇说。亚轨道,是指距地面20到100公里的空域,处于飞机最高飞行高度和卫星最低轨道高度之间,这也是目前普通人无法抵达的高度。在未来,大型运载火箭的可重复使用将大幅降低人类进入太空的成本,深空探测、轨道旅游甚至是前往其他星球,都将变得触手可及。

  不仅拓宽空间,人类的交通运输速率也将极速提升。"火箭技术应用于新型飞行器后,20小时的国际长途飞行,1个小时就能完成。"零壹空间设计总师说。

  "过去,商用卫星发射'一箭难求',火箭发射一是贵、二是周期长,卫星需要搭载在一些从事重大科研项目的大火箭里,坐'顺风车',以后要坐'专车'了。"蓝箭航天高级执行副总裁张龙介绍,随着商用火箭发射成本大幅度降低,一颗颗卫星上天,用于通信、遥感、导航等各种领域,这些场景都将加速实现。

  航天产业基础让"民航"有底气

  "能不能帮我们对接一下中国的火箭公司?我们想通过它们发射卫星。"在辞职创业前,张龙时常听到欧洲等地客户有这样的市场需求。此前,他曾在航天科技集团全资子公司长城公司做了7年的国际市场火箭交付工作。

  然而,传统体制下,发射一枚商业卫星要经过级级审批,从客户提出需求到走完手续进入发射准备,商务周期就长达两年。周期长、成本高,全球各地卫星发射"一箭难求"。

  汹涌的民营火箭"飞天"探索,给各个环节按下了"加速键"。

  成立仅3年,今年5月,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用亚轨道火箭、零壹空间的"重庆两江之星"首飞成功。今年1月,翎客航天完成了火箭悬停及回收试验,成为中国首家实现火箭低空回收技术的企业。蓝箭航天的"朱雀一号"三级运载火箭,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总装出厂,仅用不到10个月。

  航天领域,十年磨一"箭",需要长期的技术、产业积累。探索星际的路途中,民营企业何以能速度惊人?

  "过去几十年,我国航天产业整体基础很好。"胡振宇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引了大量体制内优秀人才,这是多家民营火箭企业的共通点。一个侧面佐证是,在全国火箭企业最为集中的北京亦庄,吸引企业们选址于此的首要区位优势,就是这里紧邻我国航天人才的"黄埔军校"--位于丰台区东高地的中国航天院。此外,亦庄集聚的智能制造和电子制造类企业也为火箭企业上下游配套合作创造了"地利"优势。

  近两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发文鼓励民营航天发展。火箭发射所需的测控网、发射基地等国有基础设施、大型试验装备也陆续向民企开放。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航天院所,民营企业能够"轻装上阵"。

  "传统体制下,'求稳'为主,'冒险'很难。而对我们民营企业来说,万一失败,大不了重来一次。"一位民营企业负责人说。

  背负更少的非市场因素约束,民企带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大胆采用新技术。

  "通过3D打印、激光焊、工业化材料选取、一体化设计工艺等方式,蓝箭自主研发的液体发动机不仅更合用,还更经济,如果采购现有产品的话足足要贵出5到7倍。"张龙说。

  民营企业如"蜂鸟"一般灵活的体制与身段,让他们相比"巨无霸",在适应商业应用的火箭研制中更具效率优势。

  技术创新、商业化提速,带来的是成本迅速降低。

  与国际民营航天差距巨大

  不过,在一些企业看来,航天产业大门敞开的程度还跟不上民营航天产业发展的"火箭速度"。

  点火,火箭尾部喷射火焰,四周大地震动,火箭腾空而起,直入苍穹……这壮观的火箭发射现场,其实是在地面经历过一两次"预演"的。试车台是进行这一试验的关键装备。

  "火箭真正发射上天之前,需要在试车台上进行性能验证、各种参数的观测,几乎就像在天上飞了一趟一样,只不过这个过程是在地面进行。" 零壹空间总设计师称,零壹空间主要研制的是固体火箭发动机,一些国有企业已经开始向民企开放他们的基础设施,比如零壹空间此前借用的就是地方军工的试车台。然而,那些做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民企同行就没这么幸运了。目前,全国只有一家单位有液体发动机试车台,并且不轻易向民企开放。

  "尽管行业中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多,但是具有军工四证、资质齐全的公司并不多。"一位民营火箭企业负责人透露,倘若没有具备资质的国企牵引,一家民营公司很难独立完成资质认定,这限制了民营企业参与航天领域的创新机会。

  此外,在张龙看来,商业火箭行业发展热潮也带来一些"炒概念"、重复建设的行业不良现象。

  与SpaceX、蓝色起源等已成立十多年的国际同行相比,民营航天的中国"门徒"们目前差距甚大。在SpaceX成功发射"猎鹰重型"火箭的同时,它还能把63.8吨的载荷送上近地轨道,或是把18吨的载荷送上火星,创下了载人航天史上的新里程碑。此前几年,这家商业航天公司已屡屡为美国航空航天局执行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的任务。相比之下,在中国,民营运载火箭至今尚未实现将卫星成功发射入轨,这个目标最快将在今年第四季度达成。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