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发布 产学研新合作再结硕果 经开区氢能产业发展装上“加速器”

  

新研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展示。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磊/摄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卢金曦)3月23日上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全方位解读我国首个《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氢能行业发展进入加速期。当天下午,北京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新研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新研氢能)与北京科技大学(简称:北京科大)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共耕氢能产业,助力经开区氢能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开启校企合作新篇章!未来,新研氢能将携手北京科大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学术交流四方面深入合作。现场,新研氢能为北京科大捐赠了50万元人民币的“新研氢能英才奖学金”。双方还为科大-新研联合创新实验室、新研氢能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实习基地、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基地进行揭牌。

  北京科大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1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安全监管监察科技支撑工程,6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创新引智基地等。

  新研氢能是国内氢能企业“第一梯队”生力军,拥有一支“863”首席专家领衔、研发能力出众的高新技术团队,企业集燃料电池金属极板、电堆、系统和测试台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创新研发一直是该企业的关注点,一个月前,新研氢能刚刚完成了220kW级燃料电池模块的研发,进一步拓展了燃料电池的应用场景。

  “此次合作双方能够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校企双方的协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未来一起为氢能源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北京科大副校长王鲁宁说。

  新研氢能首席技术官齐志刚对此次与母校的合作充满期待。他认为,《规划》的出台对氢能产业带来了前所有未的新机遇,在这样的契机下,此次合作恰逢其时。他说:“在氢能金属极板的研发方面,北京科大有突出优势,新研氢能多年来又在氢能产业方面不断深耕,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合作。今后,企业为学校提供一个实习的基地,学校与企业共同打造一个创新的平台,不断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据悉,双方将共同承担前瞻性、原创性课题的科研创新项目,培育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同时,建立校企资源全面开放机制,促进双方协同体内的资源共享。在合作办学方面,一方面根据企业需要,学校优先为企业输送与产业相对应的优秀毕业生并为企业在职员工提供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企业为校方提供实训基地。在学科建设及学术交流方面,双方将通过学科的交叉、多领域人才的汇聚,以及学校各学院和企业各单位的融合,形成创新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促进双方的良性持续发展;通过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于双方共同发展的良好的学术氛围。

  解读氢能产业“顶层设计”

  3月23日,《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发布。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统筹谋划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未来将有利于因地制宜开展氢能产业发展示范,推动氢能多元化应用,加速氢能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一个氢能产业的“身份证”

  氢云链创始人邱月盈认为《规划》具有里程碑意义。《规划》是对中国氢能产业20年发展的认可、总结和展望:首先给予产业一个明确的定位,也可以理解为是发给氢能产业一个正式的“身份证”;其次给出目前氢能产业发展阶段、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最后探讨了氢能产业发展方式。整体看,《规划》亮点是突破了燃料电池汽车范畴,从“大氢能”概念出发,在以往政策基础上,有继承、有更新、有变化。概言之,《规划》符合国家安全、能源革命、“双碳”目标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要求,需要产业从业者认真研读。

  对产业而言,给予产业一个明确地位、一个氢能产业“身份证”;其他具体支持,如目标、补贴等相对有限。对企业而言,提出现阶段、不同环节企业的发展方向:(1)制氢:副产氢、绿氢;(2)储运应用:以安全和经济为目的,高压气态、液态、管道方向为主,其他方向支持探索;(3)加氢站:合建站、一体站方向;(4)应用:交通为主,储能、发电、工业领域应用有序开展。

  ■可再生能源制氢前景看好

  目前,氢气的来源主要有三条路线: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制氢,即灰氢;工业副产氢,即蓝氢;可再生能源制氢,也就是绿氢。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建红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化石能源制灰氢的碳排放量很高,制取每公斤氢气平均排放10-30公斤二氧化碳;蓝氢需要等待副产制氢设备、CCUS技术的普及;可再生能源电解制绿氢成本高、转换效率低,还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安全与新能源研究室主任刘强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吨,而目前灰氢和蓝氢是氢的主要来源,可再生能源制氢还处于示范阶段。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全球第一,《规划》既着眼于推动氢能全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又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促进绿氢的示范,未来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毛宗强认为,《规划》最大的意义是明确了氢能产业的发展地位,给了氢能产业发展的底气,对氢能制、储、输、用等全产业链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虽然目前绿氢的成本比较贵,但是绿氢未来的前景非常好。”毛宗强表示,一方面,制绿氢的电价下降得非常快。另一方面,在制氢方面,目前我国的碱性电解槽技术领跑国际先进水平,电解槽成本已经下降至7000元/立方米氢气产能,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甚至更低。所以,未来,绿氢的成本有望在短时间里降到1.5元/立方米。虽然,1.5元/立方米比煤制氢的成本要高,但是如果考虑到未来煤制氢加上碳税等成本,绿氢的成本将具有竞争性。

  “目前阶段,若政策给予制绿氢补贴,将促进绿氢生产的商业化发展。”毛宗强说。

  ■建议系统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发展

  随着《规划》的实施,氢能的示范应用场景有望加快拓展。

  张建红认为,《规划》有利于推进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的全面成熟,促进氢能在交通、工业等重点应用领域大规模市场渗透,抢占国际前沿阵地。氢能拓展到冶金、化工、交通、电力等领域,才能充分发挥氢能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高排放、高污染行业绿色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储能是氢能的又一大应用场景。“可再生能源制氢结合氢燃料电池,可以调节电网负荷和储能,能够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比例。目前,能源行业积极投资可再生能源制氢,为规模化生产清洁低碳氢能奠定了基础。《规划》提出,探索在氢能应用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制氢基地,这是新提法,产品生产靠近市场,经济上是合理的。”张建红说。

  毛宗强表示,目前,氢能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交通运输、发电、工业、建筑节能等,这些领域将来主要是增加氢能的使用量。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会快速增长。只要按照现在已经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将有安全保障。

  刘强认为,氢能示范应用主要仍然在一些距离比较短、线路比较固定的场景,氢能应用的示范需要加快解决加氢站的问题。未来,我国在应急电力、备用电力领域使用氢能也是很好的选择。

  对于未来氢能的发展,刘强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系统推进氢能全产业链的发展;二是不要急于进入大规模发展绿氢的阶段,而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把氢能产业链打造完整;三是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尤其是要突破一些关键技术瓶颈,如绿氢生产中的催化剂等;四是开发各种应用场景,尤其是备用电力、应急电力的应用场景。

  ■统筹安全性与经济性

  似电池安全之于电动汽车和电化学储能行业,氢安全在氢能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必须努力做到万无一失。如何统筹做好氢能应用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安全性是氢能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内在要求,经济性是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刘亚芳表示,《规划》确立了“安全优先”的基本原则,强调加强氢安全相关技术创新,明确对氢能利用采取全链条安全监管,“比如,提升对氢能制取、储存、运输、加注和应用全产业链全过程的安全管理水平,推动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安全技术协同发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部门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地方政府氢能产业发展属地管理责任等。”

  在经济性方面,《规划》提出了氢能制取、存储环节经济性要求和支持政策:一是合理布局制氢设施,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二是开展储氢方式应用,不断降低储运成本。三是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支持性电价政策。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