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 北京经开区减碳绘“蓝”图
近期发布的《“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建设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系统阐明了经开区工委管委会战略意图,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职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北京经开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展望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系列报道,今天刊发第5篇“北京经开区减碳绘‘蓝’图”。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蒋科平)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双碳”行动的积极践行者,北京经开区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超前完成任务的目标:力争2025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
北京经开区企业森特士兴就用实际行动帮助全国各地践行着减排的目标。近日,森特股份和广东一家瓷砖厂商达成合作,以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屋面面积进行光伏发电。测算下来,整个项目累计发电可达15亿度,由此,可节约标煤50万吨,即可减少碳排量135万吨。森特士兴的这套系统,不仅节能环保,还完全满足作为厂房屋顶建筑的各层面需求,如防火防水、保温隔热、防风、防撞击等。
除了森特士兴,北京经开区的金风科技、京东方、京东也都在用自己的行业优势践行着低碳环保的理念。利用风能转化为电能的“大风车”、满道路飞驰而过的新能源配送车、电子纸等产品相继在北京经开区问世,这些产品就是北京经开区践行“双碳”行动的最好体现,而参与其中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以北京奔驰为代表的“绿色工厂”数量已突破20家、“绿色供应链”达3条,带动上下游供应商协同绿色发展。国内首家“碳中和”智慧园区、“碳中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绿色工厂建设,也是在北京经开区坚持绿色发展、推进宜业宜居绿色新城建设中诞生的。未来,北京经开区将带动更多企业践行“碳中和”国家战略,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改造示范园区和国家级绿色园区。
在“十四五”规划中,北京经开区不仅要践行“双碳”行动,还要利用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推进生活领域“无废”,倡导绿色生活,广泛开展“无废城市细胞”建设。如今,在北京经开区,“垃圾分类”理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北京经开区的马路上,所有的柏油路面材料都是由废弃轮胎再处理而制成,凉水河公园的路基由废旧建筑材料回收利用建成……这一系列举措就是为了减少垃圾,形成全社会处处是“无废细胞”的氛围。
在空气治理方面,北京经开区持续较真“一微克”,尽最大努力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今年年初,北京经开区城市运行局吹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号角,强化执法检查力度。今年上半年,北京经开区PM2.5累计浓度为43.4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8.5%,降幅全市排名第一。
7月20日晚,在康定桥下,交通大队和环保局开展联合夜查行动,一辆大车被执法队员拦下进行尾气排放检查。“踩油门!再踩!好了,数据没问题,走吧!”只要是路过一辆大型卡车,执法队员都会将其拦下进行尾气检测。而这样的行动几乎天天都有。
“十四五”期间,北京经开区将持续深化“一微克”治理,依据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实施精细化管理工业废气排放,加大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和裸地扬尘治理,推动施工工地100%智能化管理,持续提升“公转铁”运输能力,推动区域交通系统向新能源转型,提高绿色出行比例。
水清岸绿、蓝天白云,是每一个经开区人的愿望。现在,北京经开区建成了众多公园,仲夏的通明湖公园和滨河公园的水面升起了朵朵莲花,伴随着蓝天白云,北京经开区别样美景充分展现。“现在水质真的变好了,水生物也多了,来这儿钓鱼就图一个清净。”住在凉水河边的居民们经常相约到河边钓鱼解闷儿。
“十四五”期间,北京经开区将持续落实“河长制”,巩固河湖污水治理成效,不断完善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保持100%的污水处理率和再生水利用率。持续开展“清管”行动,进一步提升河湖水系生态品质,强化水环境监测,打造自然岸线。用严厉的执法制度和手段推动北京经开区环境进一步提升,让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一直留在这片创新的土地。
融媒体中心记者蒋科平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