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十年间,北京经开区筑巢引凤显成效 市场主体从4000家增到33000家

  “我们这里现在有3万多家市场主体,去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45.4亿元,但十年前,我们的产值还只有782.6亿元。”回望10年前的“十二五”开局之年,北京经开区正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行着一系列的产业布局和改革发展。
  非常幸运,到了公司之后得知,我可以申请人才公租房,价格便宜、条件还好。
  ——北京经开区员工赵风璐
  在全国来讲,我感觉北京经开区的办事效率、透明度、运营规范,做得是最好的。
  ——海斯坦普汽车组件(北京)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继成
  这里,有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
  赵风璐是北京经开区的一名员工,2014年大学毕业后,从山东德州来到经开区找工作,想在这里打拼奋斗。但对于一个刚刚工作的年轻人来说,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住房问题。
  “来之前我在周边看了一圈,公司附近的房子虽然便宜但没有合适自己的房子,如果租到市里不仅远还贵,作为一个外乡人,没有家真是不敢在这里工作。”赵风璐说。但北京经开区吸引人才的政策却解了赵风璐的难。
  “非常幸运,到了公司之后得知我可以申请人才公租房,价格便宜、条件还好。”赵风璐拿着公租房的钥匙高兴地说。
  近年来,北京经开区针对不同企业需求及人才层次,初步形成了单身蓝领公寓、单身白领公寓、人才公租房、专业园区配套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定向销售商品房、普通商品房、其他具有居住功能的房屋等八类住房构成的住房供应体系,形成了“蓝领工人有保障、中端人才有支持、高端人才有市场”的居住环境。仅在“十三五”期间,公租房和共有产权房配租面积就翻了一番。这也给更多的人才提供了安居乐业的条件,让人才们在这里能实现梦想、安放心灵。
  10年间,北京经开区从业人员从不足20万人增加到超过40万人,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到北京经开区就业创业。
  这里,九个月交付一座超级工厂
  海斯坦普是一家生产汽车零配件的企业,2013年入驻北京经开区,但随着北京经开区汽车产业的不断壮大,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2019年初,海斯坦普急需建设一个4万平方米的工厂,为北京奔驰生产一批汽车组件,可是时间紧急,如果2019年10月工厂还没有建设完成,他们的一批设备就会在港口滞留,不仅影响北京奔驰的生产,还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
  在北京经开区的新型现代化工厂之路上,十年的华丽“蝶变”正在不断上演。一座十五米高的厂房中,多个智能机械吊臂高效有序运转,走进位于路南区的高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园的生产车间,仿佛瞬间置身于科幻大片中,一个汽车产业“超级工厂”的雏形正在不断展现出来。而海斯坦普2019年入驻的就是这个汽车“超级工厂”。从这个“超级工厂”开工建设到一期交付、企业入驻,仅仅用了9个月时间。
  “在全国来讲,我感觉北京经开区的办事效率、透明度、运营规范,做得是最好的。另外,我从2007年就到经开区工作了,原来只能从图上看,现在有居住区、工业区、商圈,整体环境越来越好,这有助于员工稳定,对我们企业发展也有好处。”提到在北京经开区工作和生活的感受,海斯坦普汽车组件(北京)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继成一次次竖起大拇指。
  这里,营商环境持续改革优化
  营商环境对一个区域来说就是生产力、是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营商环境就像水、像温度、像阳光、像空气。哪里的营商环境好,人才、资金、项目就会往哪里流动。
  为了让企业在这里发展好,十年来,北京经开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遗余力优化营商环境,在全市实现多个“率先”。率先实现开展“证照分离”试点工作,率先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政策兑现率先“一网申报、一口受理”,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并试点实施告知承诺、产业用地标准化、备查制改革、“全领域”综合执法等多项改革举措。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营商环境已经成为经开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吸引力不断提升,10年间,市场主体数量从2010年的不足4000家增长到2020年的3.3万家,年均增长24%。
  这里,再建四个千亿产业集群
  从市场主体增长线性图看,北京经开区自2014年开始呈迅猛增长态势,2010年-2014年间,每年增加200家左右市场主体,但从2014年开始,北京经开区各类惠企惠民政策作用不断显现,2014年-2015年,一年内市场主体增加1322家,并只用了三年不到的时间,市场主体总数从不到1万家突破到2万家,又利用两年左右时间,市场主体总数突破3万家。十年的发展,不仅增加了2万余家企业,北京经开区还形成了3个千亿级高精尖产业集群,新增近20家上市公司,以及以京东数科为代表的近10家独角兽企业,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地位不断稳固。
  预计“十四五”期间,北京经开区将聚焦主责主业,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四区一阵地”发展定位,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不断提升承接国家战略任务能力,在“十三五”基础上,再建成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信创,以及机器人和高端装备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融媒体中心记者蒋科平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