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区长会客厅”经开区专场活动举办 北京亦庄“场景招商”释放引资强磁力
北京亦庄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之投资北京大会上作推介。 融媒体中心 吴江/摄
3月31日9时许,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一层会客厅内人声鼎沸,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区长会客厅”经开区专场活动正在这里举办。在这场政企双向奔赴的对接会上,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率科技和产业促进局、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与5家前沿技术领域的企业代表展开深度对话,亮优势、解企惑,共话政企携手发展新机遇。
发出诚挚邀请
“欢迎大家到经开区落地生根、创造无限可能。”
“今天,经开区负责产业发展、投融资对接以及科技服务等方面的部门负责人都来到了现场,各位企业家有什么需求都可以找到专人解决……”主持人的一番话,诠释着经开区对这场活动的美好期许:企业代表敞开心扉,而经开区各部门将全力以赴,用交心谈话为未来的同心发展铺平道路。
企业与项目选择经开区,源于对过往成绩的认可、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三十余年接续奋斗,北京经开区已经发展成为汇聚全球创新要素的国际化产业舞台,在商务部最新综评中,北京经开区排名第三,持续保持在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梯队。”活动开场,梁靓围绕经开区在信息技术、机器人、集成电路、自动驾驶等领域的产业发展优势以及相关政策,为参会代表打开了一扇了解北京经开区的“窗口”。
这里是高精尖产业发展高地。在信息技术方面,经开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从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的开发,到信息系统的集成与服务,再到数据的存储、处理与分析,各个环节相互协作,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在机器人领域,经开区已集聚了110余家机器人企业,形成了从关键零部件生产、整机制造到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在自动驾驶方面,经开区已落地八大类应用场景,34家车企的900余辆自动驾驶车辆实现常态化运行,累计测试里程突破3500万公里……
这里拥有“雨林式”的创新生态。经开区完善覆盖全面、分层分级、精准有力的政策体系,出台“科创二十条”“信创十条”等系列政策,发挥协同效应;聚焦引智引才,出台“人才十条”2.0版,率先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分批分类提供专项奖励、创业支持、职业能力提升等服务,并通过公寓配租、共有产权房交付保障人才安居;提升金融赋能实体经济质效,设立种子基金,加大“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力度,打造总规模超500亿元的基金集群,精准赋能经开区科技产业提质增效……
“我们始终坚持‘国家需要的就是亦庄要干的,企业需要的就是亦庄要办的,人才需要的就是亦庄要做的’,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服务,为广大企业投资兴业提供坚实保障!”梁靓说,“借此机会,我们欢迎大家到经开区落地生根、创造无限可能。”
表达合作意愿
“我们期待着与经开区的合作!”
面对面交谈中,新的合作机遇正在释放。了解到经开区的产业优势,现场企业家纷纷表达对未来合作的期待。
“我们开发的训推算力集群,主要为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提供算力服务,可实现算力的灵活调度,提高算力利用率;研发的丹摩智算平台可实现模型的灵活调用,降低企业AI落地门槛。”宁夏西云算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汤明玄说,北京经开区信创产业生态完整,期待与经开区开展项目合作。
“我们开发的应用于自动驾驶的智能车载终端,具备道路拥堵预警、行人安全预警、路口盲区预警、限速预警、红绿灯配时优化等功能。”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与北京经开区早有交集,公司专业总师蒋金表示,“经开区企业国汽智联就是我们的参股公司之一,相关技术产品还在经开区进行了展示及测试。如今,经开区正在加快推进建设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这与我们的发展高度契合。”
芯创想CEO、韩国半导体设计协会中国代表、中韩数字经济研究院秘书李松泽也十分看好北京经开区,他表示:“我们计划在中国建设韩国半导体设计协会中国创新中心、中韩半导体创新基地,希望能和经开区达成合作,共同助力优秀韩国半导体项目落地。”
许下坚定承诺
“我们会全力支持企业和项目落地。”
到了分组对接环节,区内各部门工作人员与企业代表在会客厅的洽谈区相谈甚欢,梁靓则带领亦庄国投、亦庄科技成果转化公司、科技和产业促进局等部门负责人巡场,回应投资、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诉求。
“他们企业我之前就了解过,大家都坐,一起聊聊。”梁靓招呼着各部门负责人,与无论科技(安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李志坚围坐成一个圈,近距离了解企业的合作诉求。
无论科技专注交互型机器人软硬件解决方案创新,致力于以具身智能技术打造具备“生命力”的多模态情感交互机器人,自主研发了国内领先的高自由度仿生面部驱动结构、拟真面部柔性材料和机器人手臂、躯干等关键硬件模块,并在人形机器人面部及高自由度躯体行为生成、控制、规划以及情感交互引擎中的人格定制、交互反应自主生成等软件技术层面具备优势。李志坚说:“如今企业正处于产业化的关键时期,希望经开区能够给予支持。”
听完企业的诉求,梁靓介绍道,前不久,经开区举办了万台机器人创新应用计划发布会,揭晓九大标杆场景需求,宣布将在两年内释放超万台、近50亿元具身机器人应用机会,其中超千台为人形机器人需求,以场景驱动机器人技术赋能“千行百业”。“这对于你们来说是个不错的机会。”现场,梁靓主动为企业牵线搭桥,“这位是我们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具身智能产业专班主任,你们加一下联系方式,后续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直接向她咨询。”
会客厅的另一边,科技和产业促进局副局长敖登格日乐正在为李松泽解答关于在京设立创新中心、孵化器的疑问。李松泽坦言,如果能够与经开区达成合作,希望后续将韩国半导体企业引进落地后,经开区能够帮助这些引进的企业融入本地的产业生态。了解完这些诉求后,敖登格日乐向他简要介绍了在京设立创新中心或孵化器的相关要求,并表示:“您放心,如果将项目落到经开区,我们一定会全力支持企业和项目落地,届时都会有专人进行对接。”
随着对接活动接近尾声,企业代表们仍意犹未尽,纷纷主动与在场的区内各部门负责人加上了联系方式,不少负责人也向他们发出了新的邀请:“我们保持沟通,也欢迎你们到经开区来实地考察。”
一次次握手,一场场对话,传递出政企对未来携手同行、合作共赢的信心与期待。作为参会企业代表之一,李志坚对这场别开生面的政企对接活动感触颇深,他说:“今天,梁靓副主任和各部门领导为我们介绍了经开区机器人产业生态,解答了项目落地的相关问题,内容充实全面,为我们外地企业在京寻找合作机会有很大帮助。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经开区对企业的热情和支持。接下来,我们计划前往经开区实地考察,对接后续合作,希望能够抓住这次机会,推进机器人产业化。” 融媒体中心 李啸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