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博清科技冯消冰: 用焊接机器人打造“国家创新名片”

1.jpg

  在很多人印象里,焊接工作又苦又累。有位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却一头扎进焊接自动化领域创业,希望用科技颠覆传统户外作业模式。“焊接关乎大国重器的建造,我想身体力行传承导师‘解放焊工’的情怀,用高标准工艺为国家事业做贡献。”北京博清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博清科技)董事长冯消冰说。

  在北京经开区创立博清科技,冯消冰带领团队将中国焊接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20多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产品转化,孵化出全球首创产品——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应用于油气化工、船舶制造、能源电力等六大领域,近年来博清科技每年营业收入增长两倍以上。

  院士“关门弟子”亦庄创业

  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有什么厉害之处?

  在几十米高的储油罐外表面上,一个“小黑块”正在移动,这台由工作人员远程操控的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正在工作。不需要铺设轨道,焊接机器人可以吸附在罐体表面自由爬行,通过视觉识别“看准”并跟踪焊缝完成焊接,跟踪精度可达到±0.2毫米,堪比一根头发丝的精确程度。

  为了实现这一场景,倾注了两代人的研发接力。“我是潘际銮院士的最后一届学生,不仅参与了焊接机器人的自主研发,还跟随他推进成果转化落地项目。”冯消冰说。他还记得2016年有次一起出差,那时潘际銮院士年近90岁,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他们一直奔波在谈项目的路上。

  但那几年商业化推进并不顺利,当时这个冷门行业“劝退”了很多投资人,身处其中的冯消冰仍然看好未来前景,决定自己创业。

  “经过考察,经开区有着完善的制造业配套环境和扶持人才、创新的营商环境,2017年我们将公司落户到经开区。”冯消冰说。从一个不到1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起步,他带领博清科技团队攻克图像识别、焊接工艺、环境自适应等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打造标杆案例加速落地

  “就像推进研究一样,我为团队制定了明确的阶段性目标,项目也如期推进。”冯消冰说。从实验室成果转化成商业化产品,博清科技只用了一年时间。

  2018年,博清科技的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正式产业化,进入中科炼化一体项目湛江施工现场,成为其首个标杆案例。在争取项目之初,虽有清华大学的校友牵线搭桥,但能否拿下仍靠技术实力。在这个中石化上百亿的示范工程中,焊接服务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新技术所代表的未知风险却可能影响到整体施工质量和进度。

  为消除隐患,博清科技研发团队根据实景搭建了一个2∶1的缩比模型,通过模拟真实的焊接施工进行论证,最终实现了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在石化领域工程现场的首次成功应用。

  经行业专家评审,机器人焊接直径为几十米的罐体,焊接质量100%合格,比人工焊接效率提升3-5倍,三维曲面的大型结构件上自主寻缝及焊缝对中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截至2022年,博清科技批量化生产制造的焊接机器人已应用于中石化、国家电网等央企、国企承担的大型项目中,并如冯消冰所期待的那样,在油气化工、船舶制造、核电工程、能源电力、轨道交通、建筑钢构六大领域均树立起标杆项目。

  触达危险角落“无人则安”

  到如今,企业从“生存”走向“发展”,冯消冰也在带领博清科技不断进阶的过程中,寻求转变。他说:“最开始我只需要考虑技术怎么优化、落地,很像完成课题,博清科技那时也因此更像一个项目型公司;后来,我逐渐明确要做一个先进制造企业,就需要考虑战略规划、团队管理、组织架构等更系统、更复杂的因素。”

  不过从始至终,冯消冰对传承焊接机器人的信念未曾改变。在博清科技位于经开区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潘际銮院士的手书作品——刚毅坚卓,这也成为激励团队的精神内核。他坦言:“焊工这个群体很辛苦,也很危险,我们要想通过技术创新让他们更轻松、高效、安全地工作,过程势必更艰辛。”所幸博清科技坚持下来,先后主导并完成数项焊接自动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起草制定工作,其自研的多个型号焊接机器人已销往新加坡、日本、刚果(金)、我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接下来,博清科技将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商业化拓展,通过焊接工艺数据打造大模型,推进人工智能在工业焊接领域的落地场景,实现“让智能特种机器人触达每个危险角落,无人则安,乐享制造”的企业使命。冯消冰强调:“在未来,希望博清科技能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企业,让中国原创的焊接机器人走出国门,推向世界,用自主创新打造一张国家名片。”融媒体中心孙艳平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