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专精特新访谈录 | 从追赶到领跑,一起见证这场光电仪器研发马拉松

  “中国的光电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一直深耕行业,坚持自主创新的卓立汉光来说,我们最大的成就感,就是人们在选择高端科学仪器时,不再只依赖国外厂商,也会选择我们国产品牌。”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简称:卓立汉光)副总经理陈兴海说。作为必创科技全资子公司,卓立汉光是一家集应用开发、光谱分析技术、精密机械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于2019年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追赶”到“同行”,再到“领跑”,卓立汉光就像国产光电仪器领域的“追光者”,以二十余年的研发积淀,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自主可控,以硬实力完成技术层面的三级跳。

从追赶到领跑,一起见证这场光电仪器研发马拉松.jpg

  01

  突破自主研发高门槛

  “不忘初心,坚持突破,二十年只做一件事。”陈兴海在回顾卓立汉光研发过程时说。在研发制造端,国内光电仪器发展进程缓慢,市场很长一段时间被国外产品垄断。自1999年成立以来,卓立汉光的研发团队始终以自主研发践行对光电技术的“初心和热爱”,如今各类光电产品应用覆盖光通讯、生物医药、食品安全、农业监测和地质勘探等多领域,步入国内行业前列。

从追赶到领跑,一起见证这场光电仪器研发马拉松2.jpg

  这一成果有多丰硕,实现路径就有多艰难。尤其是,光谱仪器的自主研发门槛很高,既需要具备光学、机械、电子、软件、算法等多个领域的开发能力,又需要足够的经验积累,想从源头创新就没有捷径可走。每一次技术创新,每一次产品迭代,背后都是无数科研人员付出的心血。

  早期阶段,为了一款产品的开发,卓立汉光实验室的灯光时常亮到晚上十点。直到2002年,技术团队推出量产型的三光栅光谱仪,解决了国内核心部件“卡脖子”难题。此后,卓立汉光陆续推出荧光、拉曼、光电探测器光谱响应、太阳能电池检测等光谱测量系统,广泛应用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与试验中,产品也出口到海外市场。

  02

  进击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但对卓立汉光来说,却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虽然大环境欠佳,但科研领域的需求仍很旺盛,恰恰需要更多的高端科研设备,也意味着行业需要更多高端人才的加入。”陈兴海说。他便是在这一年进入卓立汉光的,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后,陈兴海越来越明确对研发仪器系统的志趣,希望找到一个好的平台,把多年所学真正用到实践中。经实验室导师推荐,卓立汉光向他抛出橄榄枝,陈兴海说:“在参观了解公司完备的研发体系后,这里的学术氛围、重视创新的理念等就深深吸引了我,所以选择加入进来。”

  当时,国内不少公司已经意识到光谱仪器自主研发的必要性,但很少有像卓立汉光这样,能在人才团队、平台建设、研发投入等配套方面形成体系的。“卓立汉光需要有人对整体系统设计进行把控,我的加入正好可以协助研发团队进行仪器系统的开发,综合调动各种资源实现技术产品的升级。”陈兴海说。在团队配合下,卓立汉光承接了多项国家科技部、北京市科委的科技项目,其中,2018年,卓立汉光以高光谱技术与高校合作“生鲜肉品质无损高通量实时光学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评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9年,卓立汉光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高速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成像仪研发和应用研究”……

  03

  探索前沿技术成果“新世界”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就是要多做创新尝试,而科研和业务的正向互动也推动了公司的快速发展。”陈兴海说。卓立汉光每年都有约10个研发项目在同步推进。过程中,北京经开区安排“服务管家”,从政策传达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培训指导,再到开辟简化办理“绿色通道”等方面,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技术等级。

  面对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难点,打破惯性思维的墙成为陈兴海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秘诀”。在无人机高光谱领域,无法形成稳定的光谱扫描一直是行业痛点,市面上的产品在光谱成像时存在明显的数据抖动缺陷,如果不主动创新,就很难有根本性的突破,如何走出一条新的路?“既然无人机光谱仪需要稳定性,那就改掉以往边飞边拍的技术路径,让它静止在半空中去拍。”陈兴海说。借鉴无人机定点航拍的技术新思路,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无人机光谱仪已实现了产品落地应用,如今卓立汉光高的光谱核心技术指标已领先国外先进厂商。

从追赶到领跑,一起见证这场光电仪器研发马拉松3.jpg

  截至目前,卓立汉光已拥有有效国内专利51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开发出稳态荧光和瞬态荧光光谱仪、全自动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一体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多款赶超国外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陈兴海说:“科学仪器的研发是一场马拉松,公司的发展也是任重而道远。接下来,我们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专注做光电仪器的自主研发,并强化算法能力,在光谱+成像的方向不断探索,形成从扫描到分析结果的完整解决方案,加强光电行业与智能制造等行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性能跃迁,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