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阎海涛:3000个日夜让芯片量产成为现实

1.JPG

  ■人物名片中芯北方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厂长、资深总监

  “创新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一开始是用10%的精力解决10%的问题;当你抽丝剥茧慢慢往下走,可能是用10%的精力解决了20%甚至更多的问题;但到了瓶颈期,变成了用90%的精力去解决10%的问题。这就是每一代产品,都必然经历的过程。”当谈到产品的创新迭代时,阎海涛非常技术化地解释了其中的艰难。

  集成电路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粮食”,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石,集成电路制造产业的水平就代表了一个国家高端制造业的最前沿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不难理解阎海涛所面临的挑战。

  出国十年,归来仍是少年

  2014年,39岁的阎海涛回到国内,这距他到海外追寻深爱的半导体尖端技术梦,已过了十个年头。

  出国前,阎海涛在华虹NEC工作了六年多,看到国际半导体工艺已经达到0.13微米,而中国仍处于0.35微米水平,巨大的技术差异,激发了他出国学习提升技术的热情。阎海涛加入特许半导体公司,在新加坡一待就是八年,从0.35微米一直学到了40纳米。2012年,世界三大晶圆代工厂之一的格罗方德半导体公司与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制造公司正式合并,阎海涛被派到美国,开始做最先进的14纳米技术。

  “在美国,技术人员的节奏比较悠闲,下班之后不会有工作打扰,氛围比较好。”阎海涛很喜欢那里的技术研发氛围,但隐约总有一层“透明玻璃板”,将他的未来限制在技术领域。当中芯国际向他发出回国创业的邀请时,用阎海涛自己的话说,“已经在外漂泊了那么久,我觉得应该回去做一些事情。”

  告别国外领先的技术平台,阎海涛的归来,不仅带回了十年的风霜,随他归来的还有半导体领域的先进技术。迎接他的是充满未知的挑战,但这种挑战却使他莫明兴奋,像极了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白手起家,转战技术管理

  一回国,阎海涛便被任命为中芯北方资深总监、厂长。最初,他这名厂长,仅带领着30多个外部借来的人,没有厂房,没有设备,可谓“一穷二白”。他说,“应该是‘无知者无畏’吧,因为那个时候作为做技术的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突然要去管理这么大的一个厂。”

  阎海涛面对的是,招人、谈设备、建厂房、设备安装调试、建立工艺流程,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这些一股脑地涌到面前时,给一直从事技术工作的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七八年的发展,中芯北方慢慢由50多人变成200多人,直至如今将近2500人;产能也从最早的零片,到现在将近7万片。一道道技术难关被攻破,一项项管理问题被解决,这背后是阎海涛带领团队近3000个日日夜夜的奋斗。

  集成电路的量产比技术研发还难,究竟难到什么程度?阎海涛举了个例子,“比方说你要剪10厘米的线,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可能剪无数次,有一次恰好剪到了10厘米,就可以说你经过研发有了剪到10厘米的技术;但是量产,就是你在没有尺的情况下,每次都能剪到10厘米,重复剪100次都刚好是10厘米,即使换了不同材质的线,也能保证剪到10厘米。这就是从研发到量产之间的难度。”半导体的生产要经过40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有足够的重复性、稳定性和冗余度,每一道工序都要找到方法进行严格控制,才可能在量产的时候成功。

  云淡风轻,挺起产业脊梁

  阎海涛始终强调技术化管理,不懈追求产品工艺的高质量、高标准,重视和鼓励创新发展,在维持高速满产的同时,依托工厂的先进设备积极推进成熟工艺拓展与先进技术自主研发。他富有团队精神,有极强的亲和力,打造了一支技术过硬的团队。

  在他的带领下,中芯北方团队屡次攻克重大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了特殊存储器、高压显示、电源管理及图像传感等六大平台的研发与快速产业化,形成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准达到业界领先的多样化技术和产品结构,为国家集成电路先进制造技术的升级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对于半导体技术来说,主要做到两件事:第一,必须要有开放的态度,因为它牵涉的面太广了,而且非常精密,不可能一个工厂完成所有的事,一定是各行各业一起努力才能把市场做好;第二,是专注,专注于自己做的事,全身心地投入,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行业才能提升。”

  开放、专注,是阎海涛从业以来对自己的要求,他以自己所学培养人才,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加入半导体行业,以一颗中国心推动了整个中国半导体行业向前进。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