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刚印:目标专注,坚持不懈
田刚印:目标专注,坚持不懈
“小时候很喜欢飞机,只要天上一有飞机飞过,我肯定会抬头往上看。”生长于江苏农村医生世家的田刚印,子承父业本来是父母认为的最优选择。然而,和很多男孩一样,田刚印对飞机有着近乎偏执的喜爱,但和很多男孩又不一样的是,他的梦想没有被现实打败。
2001年,田刚印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倔强地选择了当时的冷门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大学4年,田刚印花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地方是学校的航模协会。在这里,田刚印也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将“理论变为实践”。
在航模协会里,有人做拼装、做设计、做飞行、做控制,而田刚印喜欢在别人的航模上“加零件”。“我就喜欢做改良。在别人弄完了之后,我加零件让飞行器更稳、更灵敏。”
2005年大学毕业,田刚印入职一家无人机代理公司。在两年多的技术员生涯中,他曾游说过自己的老板做属于公司自己的无人机,但没有得到理会。2007年,由于无人机市场不景气,公司濒临倒闭,导致半年没有发出工资,田刚印处于失业的边缘。
田刚印和自己的一个校友一琢磨,将自己在北理工租用的校舍作为办公地点,从打算结婚的钱中截留4万元用作启动资金的一部分,继续改进他的毕业设计——一个书本大小的飞行控制器(以下简称飞控器),就此开始了艰辛又精彩的创业之路。
2009年,田刚印萌生了做无人直升机整机的“野心”,但研发难度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想,光是研制方案就前前后后经过了近2000次修改。2012年,他终于研发出了第一台电控共轴无人直升机,相比国际上同类型无人直升机,零件减少了一半多,性能却提高了一倍。
“所有的公司都在困难中从小到大,唯一的途径就是投入时间和精力攻坚克难,不能退缩。”现在的田刚印,回头再看创业初期那段经历,愈发坚定了一个信念——只有先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然后专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目标专注,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有成果。
实际上,研发无人机之前,田刚印已经从研制飞控器上赚了两亿元。
“创业之初选择研制飞控器,是因为它对资金的依赖比较小,对知识的依赖比较大。后来我们有钱了,我总觉得应该把钱投到更有意义的事业上。”对于田刚印的飞机梦,公司管理层当时出现了意见分歧——制作飞行控制系统已有丰厚的利润,没有必要去冒险。“很多研究院都没有做出来,我们有必要去碰壁吗?”
“当时年轻气盛,就觉得我造的飞机肯定比别人的好。”这并非盲目自信,因为田刚印研制的飞控器要安装在各种飞机上,不同型号飞机的构造以及优缺点他都了如指掌。他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把国际上能搜到的与无人机、直升机相关的研究都看了一遍,资料打印的纸张一摞一摞码了半面墙。最后,他兴奋地发现,俄罗斯KA系列的共轴直升机比较好,它的优点是抗风、体积小,缺点是机械过于复杂。而田刚印的优势正是在电子这一块。他研究了KA系列的机械比例关系,将机械的部分直接用电子代替。在对方案进行反复修改后,他设计出了以“电控共轴”为核心的整机研制方案。
这架身长1.5米,重量290公斤的无人直升机,有两个共轴的螺旋桨,没有尾翼,占地面积小,零件少,在狭小空间起降特别有优势,抗风性能特别好,能实现无人机自主起飞、自主降落、自主航线飞行等各种功能。
2015年,这一方案中的关键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获得了专利,填补国内空白,在国际居领先地位。
谁都知道,造飞机“烧钱”。“搞飞机不可能不摔机,摔得越多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无人直升机价值超过1000万元,从天上掉下来,钱就打了水漂。当突破专利和技术难题的喜讯一个个传来时,田刚印也遇到了困境:账面资金所剩无几,公司几乎弹尽粮绝。
一次偶然的机会,田刚印和团队带着样机参加了新加坡航展。在展台上,田刚印带去的产品受到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的青睐。淡马锡开出条件,愿意以7亿新加坡元,折合成人民币也就是35亿元参股40%,并承诺拿出1.7亿元人民币现金奖励创始团队。不过,公司CEO必须得到他们认可,公司也必须搬到新加坡。
一边是35亿元的投资诱惑,一边是几乎走投无路的团队,如何选择?在大多数人眼里,答案似乎显而易见。
“我们的总部必须放在中国,我们的技术必须留在中国。”田刚印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不能因为眼前的一点小利,将智慧财富拱手让于他国。”
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北京市政府向田刚印提供了5000万元的资金支持,解了燃眉之急。2012年,田刚印和创业团队在北京经开区注册成立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初,TD220实现首飞。2013年5月,还在试飞阶段的飞机已经收获了第一笔千万元订单,而意向订单已经排到下一年。(中航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