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人物志 接续奋斗建功新时代

  活跃在生产一线,为一个研发数据彻夜不眠;忙于技术创新迭代,只为让国产火箭顺利启程奔赴浩瀚的宇宙;顶着严寒酷暑,为保一方平安日夜坚守;往返于操场、教学楼之间,只为在幼小心灵播下希望的种子……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是北京经开区总工会大家庭的一员,把青春和理想挥洒在这片热土上。

  近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北京经开区广大职工持续深入学习党代会精神,备受鼓舞、深感振奋。作为建设者和奋斗者,他们也将以此为契机,在各自岗位上奋力拼搏,继续为经开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1.jpg

  科技力量用实际行动执着坚守的航天人

  今年5月,2022年全国及省级五一劳动奖陆续揭晓,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执行官、研究员周遇仁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欣喜之余,他回顾了从事运载火箭研制工作近30年的心路历程,用实际行动诉说着一名航天人的执着和坚守。

  1995年,周遇仁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805所,分别承担长征三号、长征四号、长征六号等多款型号运载火箭研发、试验和全任务飞行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研制中,作为副总师,他带领技术团队开展了方案论证、关键技术攻关,初样研制、火箭与发射场合练、试样研制、飞行试验等多项工作,解决了由于抽真空系统故障,飞行试验的排故工作,为我国新一代小型低温液体运载火箭顺利首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周遇仁加入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任首席技术执行官。蓝箭航天是国内首家民营运载火箭公司。加入蓝箭航天后,他不断推动着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工作流程的优化,带领团队在民用运载火箭及火箭发动机相关技术领域进行着研究和突破,积极探索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应用。

  蓝箭航天所做的液氧甲烷火箭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新”的火箭,新的动力系统给火箭总体带来的挑战也是多方面的。“外界条件越是苛刻,对产品系统的可靠性要求就越高。这要求研制队伍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全新的科研环境下,作为一个老航天人的周遇仁需要愈发严谨细致。

  2017年9月,“朱雀二号”运载火箭立项,当年12月底完成型号方案论证,转入方案设计。2019年6月,进入初样研制阶段,2021年9月底转入试样研制阶段。2022年1月,“朱雀二号”遥一火箭完成出厂前的总检查工作,具备出厂条件。在他的带领下,技术团队完成了“朱雀二号”运载火箭控制系统与“天鹊”80吨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的匹配验证等多项技术攻关工作。

  “顺利完成首飞试验是我们团队最终的目标,后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周遇仁看来,完成“朱雀二号”遥一火箭的研制工作仅仅是个开始。“未来,我们还会不断迭代优化总体方案,提升发动机功能和综合性能、结构减重等,使‘朱雀二号’火箭成为更简洁、可靠、低成本的火箭。”周遇仁说。

2.jpg

  创新力量八年实现成果转化上亿元的科研人

  孙倩倩是中冶赛迪电气技术有限公司研发部电力电子研究室主任,今年,是她从事国产大功率电气装备研制的第8个年头。八年间,她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近10项,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上亿元。在不断的钻研和坚持下,她不断突破自我,成为电气装备创新研发的佼佼者。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近年来,孙倩倩带领团队研发的飞轮储能中压UPS、CIS-DIFlex系列直流电弧炉柔性电源等研究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她的多项科研成果也在不断“落地开花”。其中,“冶金工业变频调速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获得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高可靠性飞轮储能中压UPS产品研发与产业化”获得国际储能创新大赛储能应用创新典范TOP10;“CISDIFlex系列直流电弧炉柔性电源装置”获得北京市金桥工程种子资金、北京市创新工作室创新助推资助、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等。

  研发无极限,创新无止境,多项成果和荣誉的背后是孙倩倩对科学价值的追寻和对科学精神的坚守。从事研发工作以来,孙倩倩充分发扬创新实干、积极探索、勇于挑战的精神,立足岗位、守正创新,不断将创新想法回归到实际工作本身,将灵感变为科研成果,以愚公移山之毅力破解工作中的种种难题。“对做科研的人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一天都要努力,我的脚步一直都不会停下来。”孙倩倩说。

3.jpg

  先锋力量守护城市安全的应急抢险队

  在北京经开区,有一群人为城市的正常运行时刻做好准备,在每一个暴雨倾盆的日子疏堵排水、在紧急情况下及时处置初期火情、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主动请缨……他们就是北京经开区物业应急抢险大队(简称应急抢险队)。

  作为北京经开区三大应急抢险队之一,应急抢险队为了保障物业基本功能和群众正常生活,保持全天候待命状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2018年7月、9月,一品亦庄、听涛雅苑小区原物业单位陆续撤出,为了保障小区居民正常生活秩序,应急抢险队对小区配电、给排水、消防等多个系统进行系统全面查验,为物业正常运行做好保障。

  2018年7月19日,听涛雅苑小区项目电缆沟进水,倒灌进配电室,应急抢险队接到任务后迅速组织抢险队员装载设备到达现场投入抢险工作,连续奋战20余个小时,及时排除了险情。

  2022年6月10日,听涛雅苑小区突发疫情,应急抢险队连夜落实疫情防控设施搭建、社区物资运送、防疫值守等各项防疫任务,为小区的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了力量。

  岁月见证初心,奋斗践行使命。14年来,应急抢险队兢兢业业守护着北京经开区。未来,应急抢险队将持续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应急抢险能力,开拓创新、拼搏实干,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奋力谱写新时代应急管理新篇章,用铮铮誓言护卫城市安全。

4.jpg

  育人力量为孩子成才呕心沥血的园丁

  “每一个孩子都与众不同,每一个孩子都该被看到。”北京亦庄实验小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张鑫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张鑫2013年入职时,担任该校科技组教研组长一职,致力于STEM项目学习的研究和普惠。2016年,她带领科技组老师举办科技节,至今校级科技节已经成功举办五届。2019年,她担任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负责人,依托校级项目组将学校的课程研究从“基于标准的学习”进阶到“从教走向学”。2021年,张鑫开始兼任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建构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教师成长规划系统,同年学生/教师项目学习平台上线,同步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资源和“脚手架”。

  2021年5月,学校依托项目学习开展小学期活动,将一个学期分为两个大学期和一个小学期。小学期在期中阶段,预留一周时间,打破日常40分钟的课堂界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们可以自主规划学习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完成一项学习作品。此外,每一位老师都需要选择一位学生,通过对其日常生活和学习表现点点滴滴的观察,进行学习设计改进。

  学生有了自主空间,导师站在学生的视角,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张鑫作为这项活动的发起人、组织者和参与者,认为“将教师请下讲台,将时间还给学生”,这样的改变对于每一位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当我站在孩子们身旁,感受他们的困境,为他们搭建学习的‘脚手架’,让他们都能抵达学习的高峰,让更多的人看见,让自己看见,这是我作为一名老师最骄傲的时刻。”张鑫说。

5.jpg

  暖心力量七天六夜坚守保障一线的快递员

  “送货到家”如今已成人们购物的首选。疫情期间,为保障临时管控小区居民安全收取快递,来自北京经开区京东物流的京东快递小哥冯玉滨整整忙碌了七天六夜,小区门口的那一抹京东红刻在了所有社区居民的心中。

  “小伙子经常一天都在这儿守着,特别辛苦,帮我们找快递、递进来,我快递放他这儿,特别放心。”今年4月,京东物流快递配送员冯玉滨所负责的通州区加华印象小区实行了临时管控,小区只进不出,冯玉滨没有办法进入小区送货上门。为了保障自己所负责的12栋楼、1200多户居民可以正常收取快递,冯玉滨只能通过群发短信和电话通知的方式联系客户取件。然而,客户不能及时取件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让客户及时取到快递,也为了保障这些快递的安全,冯玉滨每天都要忙到凌晨1点以后,然后就睡在快递车上,第二天一早起来又为居民取件做准备。

  “货真的太多了,我怕丢件儿,更怕大家着急用,就在小区北边找了空地,把所有货都放在那里守着。后来,业主们从其他平台下单的生活物资也会暂存到我这里。”冯玉滨说。小区被临时管控后的一周,快递每天都是成倍增加,无论是不是京东的快递,冯玉滨拿到之后都会进行二次消毒,再送到小区志愿者、居民的手中。

  融媒体中心王莉娟通讯员洛洛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