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专精特新访谈录 | “天涯边”→“咫尺间”,基因测序平台实现国产化

两项国际首创的核心测序技术

一系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国产基因测序平台

成为赛纳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简称赛纳生物)获评

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

核心竞争力

也成为其入选

“科创中国”新锐企业榜单的“通行证”

  赛纳生物联合创始人、CEO陈子天博士说:“高通量基因测序仪是基因产业的核心装备,相当于生命科学的光刻机,核心技术面临‘卡脖子’难题。十年来,我们坚持底层创新,用领先技术创造更具性能和成本优势的测序平台。”在实现基因测序平台国产化的征途中,赛纳生物是如何将北京大学科研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又是怎样在北京经开区实现产业化落地?

基因测序平台实现国产化.png

  从0到1

  在测序技术源头创新

  基因测序作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最具有突破性的技术之一,不断推动着人类对生命的理解,并催生出千亿级基因诊断市场规模。但基因测序上游关键技术和国际基因测序市场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相关行业发展屡屡受限。陈子天说:“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垄断下,要想打破格局就必须变换赛道,从测序技术源头创新。”

  但源头创新谈何容易?高精密基因测序平台的技术门槛极高,涉及复杂的化学、分子生物学、微流体技术、光学、软件、生物信息学以及仪器制造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面对森严的知识产权壁垒,从哈佛大学回到北京大学工作的谢晓亮院士,与黄岩谊教授课题组共同承担起国家基因测序仪863重大项目,陈子天便是其中的核心成员。在“改变中国生命科学仪器的生态”共同理想支撑下,三代科技工作者开始为“研发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基因测序仪”而奋斗。

  2011年,谢晓亮院士首次在《Nature Methods》上提出了荧光发生(Fluorogenic)测序方法,可实现低错误率的边合成边测序。随后,黄岩谊教授和陈子天博士联合团队,对荧光标记分子进行结构优化,开发了纠错编码(ECC)测序策略,将现有的测序准确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这个里程碑式的成果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引发巨大反响。2015年,依托这两项国际首创的测序技术,赛纳生物成立,由此开启将科研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之旅。

  从1到无穷大

  拓展测序产业上下游

基因测序平台实现国产化2.png

  迈过技术天堑,赛纳生物实现了零的突破,但从技术到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原研技术没有可参照的工程设计。”陈子天说。在工程设计中,光学系统设计、测序化学、芯片设计、算法等多个关键技术难点相互耦合在一起,团队需要同步开发,反复迭代。2017年,赛纳生物实现国产基因测序仪样机下线,进行了首次真正的高通量测序。多次迭代后,赛纳生物推出各项性能稳定的工程机,与市场原有产品相比,该测序仪能获得更精准的检测结果和更快的检测速度。

  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速,2018年5月,赛纳生物正式迁入北京经开区,建成完备的化学和酶原材料生产基地、GMP试剂生产车间和仪器生产工厂。目前,赛纳生物已经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高通量基因测序平台,该平台包括S100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配套软件等产品。其中,S100基因测序仪被认定为“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并获得欧盟“CE认证”,也已启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Ⅲ类医疗器械临床注册。

  近年来,围绕核心关键技术,赛纳生物申请了100余项知识产权,已获授权的国际、国内知识产权50余项,实现了设备、算法、试剂、芯片等全领域专利的覆盖。“开发出国产基因测序平台仅仅是入门,接下来,我们将不断向测序产业的上下游拓展,为基因测序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产品和技术,以民族品牌的高性价比让更多人从中获益,助力基因测序行业发展。”陈子天说。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