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疫情之下如何保供助企稳 许生: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的关键

84477b80-bdd1-4aa8-a8c9-e75493c0f053.jpg

  今年以来,我国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实现平稳开局。同时,经济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那么,如何科学研判当前经济形势?疫情之下如何保供助企稳经济?一季度之后,接下来的经济工作应该怎么开展?融媒体中心记者专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首席财税专家许生。

  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未变

  融媒体中心: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许生: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潜力大、韧性足、空间广的特点没有改变。得益于今年年初相对强劲的经济恢复,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主要宏观指标也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增长质量也在加快提升。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导致风险上升,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加大,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最近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为当前经济工作进行了把舵定调、指明方向。随着既定七大政策取向的稳步落实,4月中旬以来,工业经济逐步显现企稳向好迹象。工业用电量连续两周降幅收窄,工业集聚区用工指数出现趋稳回升势头。相较于今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形势,我国经济增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保持领先地位,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货币政策引出“双链”拐点

  融媒体中心:不久前,保障供应链产业链畅通政策密集出台,效果如何?政府如何更好地发挥积极引导、协调和促进作用?

  许生: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出台了相应举措。从时间进度看,供应链拐点已经出现,而且即将迎来更大范围的改善。国务院成立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并且已经出台大量配套政策和措施,货运物流已处于平稳恢复阶段。在需求被抑制的状态下,要加快货币政策传导,加大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支持力度。

  具体来说,一方面,货币政策要继续发力,加快货币政策传导。一是尽快推出1000亿元再贷款支持物流仓储等企业融资,加强对货运经营者帮扶,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二是加大对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的支持力度,支持提升银行资本水平,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三是推动金融机构继续减少收费、惠企利民,更好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促进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另一方面,财政政策要继续加力加火。

  政策发力需要把握“时度效”

  融媒体中心:政府出台的助企纾困政策效果如何?如何狠抓政策落实,切实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下一步政策应如何靠前发力,稳定市场主体预期?

  许生:今年一季度以来,“稳增长”被放在更重要位置,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靠前发力,积极应对多重冲击,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稳定宏观经济。

  一季度,我国宏观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强,财政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已经出台20多项税费支持政策,“减免缓退”的税费优惠正在加快落实落地。今年以来,为了稳定市场预期,货币政策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3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4.37%,为有统计记录以来的低点,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4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与此同时,加快1000亿再贷款投放交通物流领域,创设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400亿元普惠养老再贷款,预计带动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多增1万亿元。

  下一步,各项政策的发力需要继续把握好“时度效”,以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稳预期需要宏观政策打足提前量、早出台实施、早落地见效。

  加快落实既定政策和预案

  融媒体中心:有专家认为,当前稳经济最重要的是政策适度放松,您是否认同?您认为要实现全年目标应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许生:当前的经济增长低于全年预期目标是阶段性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影响,需要进一步增强政策定力和强化综合应对。但这种冲击影响是阶段性的、暂时的。

  随着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预计我国经济将会回归正常轨道。之所以维持5.5%的经济增速目标保持不变,一方面是5.5%的增速与当前我国潜在经济增速基本相当,另一方面也是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同时也是为2035年“翻一番”远景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接下来的任务,一是要加快落实全年既定政策,例如退税减税、专项债发行等;二是要积极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做好政策备份和预案。一方面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力度,实施更大力度的逆周期调节,如降准降息,适度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等;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需求管理,如加大基建力度、稳定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扩大居民消费等。融媒体中心记者朱菲娜

  亦庄实践

  “稳”字背后的“定制化”政策

  “在北京经开区的‘管家式’服务下,国家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顺利‘入袋’,为我们吃下了定心丸。与此同时,北京经开区根据辖区产业发展情况,‘量身定制’的政策,更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这是北京经开区企业共同的心声。

  如同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首席财税专家许生所言,宏观政策靠前发力,积极应对多重冲击,才能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稳定宏观经济。一要加快落实既定政策,二要积极谋划增量政策工具。

  在北京经开区,不仅仅税务局为区内企业提供了精细化、个性化的税务服务,切切实实将国家“减税降费+缓税缓费”政策红利释放到企业,还有许多地区“定制化”政策的出台,为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今年,商务金融局根据辖区“产业金融”特色,首次出台了金融支持政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产业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通过打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为企业注入“活力源”。

  “今年,我们首次制定了包括产业金融体系建设、投资机构引进以及丰富金融业态、支撑跨境金融、助推金融机构发展、强化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在内的六大项、12条支持政策,最高奖励6000万元。”商务金融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政策将进一步提升地区金融服务产业发展能级,激发金融主体活力,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持续加大对经开区四大主导产业、高精尖产业和绿色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推动构建以产业金融为核心的特色金融供给,助力实体经济数字化升级,加快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

  为了让产业金融政策尽快落地,商务金融局已经着手相关申报流程的方案制定。

  许生指出,货币政策工具要精准发力,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满足实体经济合理有效融资需求,着力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在这一点上,北京经开区早有实践。

  截至今年,北京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政策已经更新至4.0版本,好的政策在一轮又一轮迭代中,不断提质升级。北京经开区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以政策为导向、为支撑,引导地区产业持续向快向好发展。

  “在全国各地疫情为企业供应链带来的冲击下,我们克服各种困难,赢得一季度‘开门红’。”这样的喜讯充斥着北京经开区的4月。政策早出台、早实施,早落地、早见效。高质量发展4.0版政策仅仅推出两个月,就启动了2022年一季度产值增长奖励申报工作,给予符合条件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最高1500万元奖励,为企业发展再添引擎。

  不论是首次出台的产业金融政策12条,还是北京经开区每年都会迭代升级的高质量发展政策,一系列“定制化”政策成为了支撑北京经开区产业稳定发展的“无形的手”。

  融媒体中心记者卢金曦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