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时报专访 疫情之下如何保供助经济企稳?

  杨志勇

  

95d7a77e-8118-46d2-b771-10dd9fa0a938.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当前,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短期和中长期风险叠加,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上升,稳住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最近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当前经济工作把舵定调、指明方向,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政治局会议召开之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部委相继接受采访,释放了稳经济的详细信号。市场也高度关注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定调及下一步的举措。那么,如何科学研判当前经济形势?疫情之下如何保供稳链助力经济企稳?一季度之后,接下来的经济工作应该怎么干?对此,融媒体中心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杨志勇。

  ■精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融媒体中心:今年一季度经济开局平稳,来之不易。从前三个月的主要经济数据看,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4月中旬以来,工业经济逐步显现企稳向好的迹象。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杨志勇:今年中国经济开局良好。1-2月份经济增长超过一般预期。3月份以来,超过预期的疫情以及俄乌冲突,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经济仍然在经受严峻的挑战,但这并不改变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状况。同时,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在这个时候更需要精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充分考虑病毒变化因素,尽可能降低疫情防控的经济成本。

  ■密切跟踪市场需求出台针对性政策

  融媒体中心:前段时间,一些地方产业链供应链出现了堵点卡点,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此后,保障供应链产业链畅通政策密集出台,如建立汽车、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和外贸企业“白名单”;推进各地保通保畅重点企业“白名单”区域互认;有力有序疏通海空港等集疏运,提高作业和通关效率;支持开展综合货运枢纽示范;确保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产业畅通循环,促进区域协同复工复产等,这些制度效果如何?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供应链受疫情影响比较大,接下来应如何修复?在疫情造成市场遭受冲击的情况下,政府如何更好地发挥积极引导、协调和促进作用?

  杨志勇:“白名单”等措施有利于复工复产,总体值得肯定。同时,还应该看到,这类措施在落实中还是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人员、货物的流动还有各种隐形障碍。在举国上下强调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今天,这种状况必须尽快且有效地改变。保供应链产业链,修复经济,不能只保重点产业和外贸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各类企业都很重要,不同链条上的企业构成了经济生态,重点产业和外贸企业之外的生态环境不平衡发展,重点产业和外贸企业的发展也会缺乏后劲。

  疫情严重冲击市场,仅靠市场修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政府应该有作为,落实好既有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同时密切跟踪市场主体的需求,有必要时再出台其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

  ■政策总体达到预期减税降费最受欢迎

  融媒体中心: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波动,劳动力成本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为了保市场主体,我国出台助企纾困组合拳,如抓政策供给,出台留抵退税减税降费政策、缓缴社保费、稳岗扩岗、融资促进、畅通物流;抓服务助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抓营商环境优化等,目前来看这些政策效果如何?如何狠抓政策落实,切实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下一步财政、货币、就业、产业等政策还应如何靠前发力,稳定市场主体预期?

  杨志勇:今年企业面对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不少企业成本高企,同时市场销售又不够通畅。我国出台助企纾困组合拳,政策形成合理。以减税降费政策为例简单作说明。为解决企业困难,可供选择的宏观支持政策包括大规模投资、发放消费券和减税降费。我们对这三项政策进行比较,减税降费最受企业欢迎。政府大规模投资确实可以刺激经济,但只有在投资链条上的企业和市场主体才能从中受益,也就是说,企业必须介入政府投资项目才可能受益。政府发放消费券也有类似问题,消费券只是直接惠及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则是间接受益。减税降费则不同,减税降费特别是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只要符合条件,企业和市场主体就可以直接从中受益,作用最直接、最公平、最有效。

  此外,减税降费政策的侧重点从结构性减税、大规模减税降费到如今的减免缓退税,政策得到不断优化。对企业,特别是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增值税留抵退税上有优先的规定。

  这些政策总体上达到预期目标,为稳经济,促进市场活力的释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5月5日的国常会还专门强调各个方面的帮扶政策措施。当下关键是落实好政策措施,在落实中进一步优化具体政策措施。不同市场主体对政策的诉求可能不同,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微企业所遇到的困难不同,所需要的帮扶政策也有差异,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市场主体的政策获得感。未来应进一步关注政策的精准性,让政策更接地气。

  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就是要让市场主体看到希望,看到未来。任何政策不是单打独斗,要注意政策合力的发挥。市场主体通常容易受到周边的事例影响,因此,除了形成稳增长预期的整体氛围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产业政策所形成的合力让市场主体感受到,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具体好处,从而对未来有信心,这样,政策才会真正起到稳定市场主体预期的作用。

  ■实现全年增长目标落实已有政策是关键

  融媒体中心: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4月30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良好态势不会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不会改变,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从这一权威表态看,5.5%的增速目标没有调低,并且有信心能够实现。对此,有专家认为,当前稳经济最重要的是政策适度放松,您是否认同?您认为要实现全年目标应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杨志勇:市场有政策适度放松的诉求,这可以理解。我认为,现在的关键是落实好已有的政策。已有的政策落实好,潜力挖掘好,如有需要,可以进一步放松政策。今年的经济政策安排本来就预留了空间。财政赤字率按2.8%安排,就是集中体现。当然,未雨绸缪,现在就需要储备好可能实施的新政策。一旦需要,新的政策措施就可以马上启用。

  实现全年经济5.5%的经济增长目标,本来需要经过努力。如今,在不确定性因素趋多的条件下,更需要努力,更需要艰辛的努力。可以说,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难度在加大。这是客观事实,但只要做好每一件事,经济增长目标仍然可能实现。经济增长的潜力在那里,关键是要挖掘潜力,释放活力。政府在经济政策的落实和优化上下功夫,市场主体在释放活力上做出自己该有的贡献。经济政策要有利于市场活力的释放。上下齐心,目标就可以实现。

  ■强基建促消费稳外贸三驾马车齐发力

  融媒体中心:近期中央多次重要会议透露两大政策走向:一是加强基建投资,二是推动消费需求的恢复和提升。如何从供需两侧齐发力,更好地挖掘投资和消费的潜力?除了投资和消费以外,出口作为需求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今年,我国从减税降费、加大金融支持、疏导物流运输瓶颈等多个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最近商务部表示,将择优择地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下一步还应采取哪些精准有效的措施稳外贸、稳外资,为稳经济出力?

  杨志勇:稳增长,投资、消费、出口都很重要。投资和消费相比,投资更加直接,但要形成有效投资。专项债券资金要形成有效投资,需要土地、用能、环评等条件保障。“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有效投资的重点。当然,这是不够的,还需要启动民间投资。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没有消费,生产和供给就不能形成经济循环。疫情第三年,如何有效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让居民形成合理的收入增长预期,也非常重要。没有收入的增长,消费是无法持续扩大的。当下有的城市已经开始发放消费券,对刺激消费有帮助,但这还是不够的,需要在畅通经济循环上做文章,通过保市场主体、保就业,来保居民收入。

  出口是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外贸,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出口订单落实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可能让出口稳定增长。

  融媒体中心:北京经开区作为高端制造业重要基地,在稳定首都经济乃至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承担重要使命,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杨志勇:北京经开区在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希望经开区能在创新驱动发展上作出更大的贡献。经开区应该成为高端制造业的高地,在科技创新上引领,不仅仅是京津冀地区的,还应该是全国的,乃至世界层面的高地。建议经开区在干事创业环境的形成上进一步下功夫,以集聚更多的高端人才,形成更好的人才发展生态,同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让更多的人才愿意来经开区发展,把握更好的发展机会。融媒体中心记者朱菲娜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