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陈江华:与科创企业互相成就

20e24e9e-84a7-4159-99f8-caa47c7ca43f.jpg

  “从100项专利发明人到1000余家企业服务者,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做深做精科技创新服务,也因此交到很多朋友,在这座城市扎下根来。”北京中智高新技术研究院(简称:中智研究院)院长陈江华说。从企业技术员到靠技术创业,再转型提供技术服务,在身份的多次转换间,他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走进陈江华的办公室,前来咨询服务的企业络绎不绝,台案上放着一摞又一摞的申报材料。为企业提供高新企业认定、科技人才服务、项目资金申报、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新技术创新服务,是中智研究院的主要业务。陈江华说:“很多中小企业的创始人,面临和我当年创业时一样的困惑,我很愿意通过服务帮他们提升核心竞争力。”

  2012年,陈江华辞职创业,想靠积累多年的技术实力闯出一片天。随着业务的发展,他发现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将成为竞标、融资的“加分项”,但那时很多企业没有主动申请的意识,提供相关咨询服务的机构更少,陈江华决定自己研究:要具备哪些条件?需要什么资料?有什么方法窍门?后来,不仅公司顺利通过认定,他也成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的“专家”,一个念头油然而生——转行专门做企业认定服务!

  “为企业提供服务,但没有企业资源怎么办?我以自己公司作为典型案例。”从2014年到2015年,陈江华踏上转型之路,并在2017年正式成立中智研究院。他的第一个服务项目,是用半年多时间拿下的。每次对方一有问题,半小时内就赶到现场,从辅导材料的内容格式到协助企业梳理制定企业技术成果转化工作体系,不仅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当他找出当年那本申报材料时,半掌厚的册子泛着时光的斑驳,边角都卷了起来。而且在搬动资料过程中,陈江华对每家辅导过的企业都如数家珍。

  在口口相传的引荐下,陈江华带领团队慢慢打开了企业服务的朋友圈,也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创新服务是一个系统工作。很多不了解的人,认为我们是写写申报材料的中介,面对这种误解,一开始会觉得难受,后来就选择用行动改变他们的看法。”陈江华说。很多企业平时不注重研发费用的统计,到需要认定资质或加计扣除时才想起来临时抱佛脚。给他们做辅导时,陈江华便会将企业负责人、技术人员、财务人员等组织到一起进行培训,协助对方建立起研发费用的常态化归集机制。

  截至目前,在陈江华带领下,中智研究院已为北京经开、亦庄水务等500多家北京经开区企业提供过咨询培训服务。“这些年来,我们和经开区的众多科技创新企业相互成就,一同壮大,我对经开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经常向外地的朋友推荐这片创新创业热土。”陈江华说。今年是他入党的第30年,而经开区也将迎来建设30周年,他将带领中智研究院围绕科技创新服务与红色发展公益活动,在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征程中笃定前行。

  融媒体中心记者孙艳平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