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产经场专精特新访谈录 19个产品系列4000多种产品规格 骨科智能产线个性定制一键秒切换

产经场专精特新访谈录.jpg

从1天到1秒,科仪邦恩在实现产线智能化的路上走了四五年。 孙艳平/摄

   骨折时打进的骨钉,矫正腿型时用的骨板,做关节置换手术时用到的关节假体……在北京科仪邦恩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仪邦恩)的数字化车间,各种类型的骨科植(介)入产品实现了一键式生产。科仪邦恩创始人兼董事长郭谦说:“我们是一家致力于关节、脊柱、创伤、智能骨科等全品类植(介)入医疗产品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并提供其全方位临床解决方案的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也是被北京市评定为智能工厂的唯一一家骨科企业。”

  做具有国际品质的骨科产品

   对郭谦来说,骨科解决方案布局,做全品类的骨科产品公司,实现进口替代,是二次创业的初心。“市场对骨科医疗产品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国内在该领域起步较晚,很多核心技术掌握在进口厂商中,见识过跨国公司数字化的研发生产模式,我便萌生了做具有国际品质的中国骨科产品的想法。”郭谦说。

   做好一个品类已经很难,何况全品类?技术的开发应用成为摆在科仪邦恩面前的第一道难关。最初,研发人员使用3D打印技术,以电子束熔化(EBM)的方式,将金属粉末用电子束熔合在一起制造零件,确保了产品的强度。郭谦说:“但是,我们逐渐发现这一技术在精准度上存在缺陷。由于植入体大多尺寸很小,可以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通过技术人员的不断尝试,现在我们已经采用激光打印技术了,更符合人体学需求。”

   “为了实现全品类攻关,在最初规划布局时,我们便确定了打通各产品线底层技术平台的思路。”郭谦说。2015年,公司决定向骨科产品正式进军后,推倒了一个七成新的产线,打造了更符合骨科产品研制条件的厂房环境。同时,在各产线技术团队的磨合中,郭谦发现开发软件不同标准型号,难以打通各组之间的壁垒,便逐渐统一了技术平台。

   如今,科仪邦恩已经实现将产品覆盖骨科治疗的创伤、脊柱、关节、微创手术器械等多个细分领域,拥有19个产品系列,共4000多种产品规格。

  智能工厂实现制造工业4.0

   产品覆盖的品类越多,产业化难度就越大。“这就像鱼塘里的鱼是你的,但你不知道每一条在哪儿。”郭谦说。产线是标准化作业,而骨科产品的特点是“小批量、多品种”,有时一批次只生产20个,调试产线设备便用去1天时间,尤其要求产线普通工作人员在已研发出的上千种规格中精准调整也不容易。

   为此,科仪邦恩建成了新一代骨科器械数字化生产线和智能工厂。因为骨科产品都很精巧,在科仪邦恩的生产线上,并没有印象中的大规模机械臂,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操作台和设备,身穿深蓝工装的工作人员只需按下按钮,便能精准匹配订单需求的产品,1秒钟自动调换相应的产线规格,实现自动化生产。“调试时间从1天到1秒,我们在实现智能化的路上走了四五年,在软件算法、硬件设施和厂房环境等各环节协同推进。”郭谦说,在设计程序时,研发团队通过大量实验,找出产品品类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以算法将海量的模型进行标签化处理,并定向开发了很多模具,最终能够让普通工作人员通过扫码便能定位所需产品原型的目标,实现零点对位,迅速调试产线,产线综合控制能力出现质的提升。

   很多前来观摩的专家都忍不住惊叹——科仪邦恩智能制造很好地赋能高品质产品和骨科医疗,生产产线实现了工业4.0。

  产学研医工结合“有求必应”

   “在产品研发和工厂智能化升级过程中,产学研医工结合成为我们快速发展的一大动力,也是我们助推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体现。”郭谦说。公司曾在研发一款骨骼矫正垫时,最初对标已有产品进行改进,很多医生却在临床试验中表示手感不对。这一难以量化的反馈让研发团队无从下手,辗转联系到一位积水潭医院骨科领域的专家,对方从力学角度提出更准确的建议,后来研发人员在该产品中增加了弹力设计,一经推出果然得到广泛认可。

   而这种合作,也从一种产品的研发延伸到系列产品的创新。医生更了解临床需求,专家更有学术见地和行业影响力,企业则更擅长技术转化落地,强化彼此之间的合作,助推了创新的连锁反应,科仪邦恩便是以骨骼矫正垫为出发点,继而与专家在膝关节、踝关节等多个领域有了越来越多的碰撞,也逐渐将产品渗透进各大医院,获得了更多临床数据的支持。郭谦说:“随着技术的积累,我们希望医生一说需求,我们就能生产出来。”

        回望一路走来的历程,郭谦感慨道:“科仪邦恩自在经开区落户以来,从协调选址建厂到‘企业家早餐会’解决实际问题,从人才、研发等政策支持到区内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环境,都为我们的发展壮大给予很大支持。”据郭谦透露,接下来,科仪邦恩将会进一步打通骨科各个领域之间的交叉式融合创新,深耕骨科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力人体骨骼临床诊断领域,助力智慧医疗的普及。

  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艳平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