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时报专访 锻造一流创新生态激活发展新动能

cc475454-d7a6-496c-9b35-a03bf1812358.jpg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周民良

  北京经开区发布2021年度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北京经开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尖端技术引领、战略产业支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设了国内首个集成电路领域专利池,完成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1.0阶段建设,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2家等。2022年,北京经开区将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动摇,推动生态优化、平台支撑、园区集聚、企业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十四五”期间,北京经开区还将按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完善的创新生态、丰富的城市场景、引领科技创新的人才、完整的政策促进体系”的思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建设,不断强化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解读北京经开区技术创新能力以及这一年来的创新成果?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创新目标顺利实现?在推进创新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北京经开区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北京经开区融媒体中心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周民良。

  创新已成为核心驱动力

  融媒体中心:如何解读北京经开区技术创新能力以及这一年来的创新成果?在全国处于什么水平?

  周民良:解读北京经开区2021年度工作报告,最令人振奋的就是创新。尤其是北京经开区在2021年的创新思路上,上接北京市委市政府工作,下利各类创新主体;在高水平政府服务上,有利于推动创新创业活动;在创新政策着力点上,连接产学研、服务产学研;在创新工作的实效上,取得了难得一见的好成绩。我个人认为,北京经开区取得的创新成果在北京处于领头水平,在京津冀地区处于屈指可数的领先水平,甚至在全国也当仁不让地处于第一梯队领跑水平。

  2021年北京经开区诸多经济和技术指标,从投入、机制、产业化和产出端,多方面佐证了上述结论。从投入看,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国家级创新平台与国家重点实验室落地、创新型企业注册数量增加,都可以看出北京经开区在创新投入端积极发力,各类创新要素持续集聚、重组和转化,创新推动发展意愿极为强烈;从机制上看,北京经开区积极推进实施国家战略工程,加强了与首都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生态,区域内和跨地区创新合作不断增强;从产业化方向看,北京经开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已经组军成形,正在凝聚进一步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力量;从产出端看,在各类高水平创新要素不断集聚的背景下,北京经开区正在异军突起,保持了高速增长。2021年,北京经开区在北京市保持领跑地位,多个指标保持全市第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北京经开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优化政策体系是关键

  融媒体中心:2022年以及“十四五”时期,如何优化政策体系、创新金融服务、强化空间承载、提供人才支持,推动北京经开区创新目标顺利实现?

  周民良:推动北京经开区在2022年乃至“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提升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这一基本要求,进一步动员创新资源与组织创新要素,充分释放创新驱动发展潜力,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优势区、样板区、先行先试区,更好实现北京经开区创新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优化政策体系是关键、是重点,应进一步加强政策设计,更好地发挥政策“顶天立地”的中枢作用。所谓顶天,就是北京经开区的创新政策,应该与国家相关部委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创新政策相衔接,争取国家层面、北京市层面的各类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权,争取国家类创新基地、创新孵化器、创新型实验室、重大创新型项目落户北京经开区,争取工信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等部委的支持;所谓立地,就是通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的形式,更好地衔接北京经开区与国内外创新人才、国内外创新型企业、国内外创新型专利、国内外创新智库、创新型园区的互动,串接起各类创新主体、创新思想、创新平台,使全球市场化的创新资源服务于北京经开区的发展需要。

  在此基础上,做到“三个进一步”: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进一步强化空间承载、进一步提供人才支持。加强北京经开区与各类金融机构诸如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机构、投资公司之间的联系,促进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北京经开区发展。进一步强化空间承载,就是在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除了向上级争取资源,扩展北京经开区范围之外,优化北京经开区内部布局。比如,可以把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服务业企业向高层办公空间延伸,适当提高创新投入产出不足企业用地成本,可以与企业流失较多的产业园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等等。进一步提供人才支持,就是应该认识到在人才资源竞争中,特大城市高成本的劣势十分明显,应该参照国内外其他大城市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政策支持体系,积极改善人才待遇和条件,解除人才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为各类创新型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提供更好用武之地。

  加快重大科技项目落地

  融媒体中心:目前,我们的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应该如何发力,推进创新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北京经开区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周民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制造强国和创新强国建设,提出了“十四五”期间一系列重大构想、重大部署与重大举措。其中就包括,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这些重大科技项目一旦实施和取得可转化的成果,必定会缩小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国内外实践都表明,科技创新成果的60%-70%都应用于制造业领域。因而,建设创新强国,对建设制造强国起重要支撑作用。只有建立起创新强国和制造强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才算结出丰硕成果。

  在这一过程中,北京经开区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我个人认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意味着,可以一体化打造先进技术和前沿技术集约化发展的高端创新园区和高端制造密集型高精尖产业园区。北京经开区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工信部认定的国家智能物联汽车创新中心,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政策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应该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总结北京经开区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在与国际先进园区对标中取长补短,更好发挥优势,提升北京经开区的创新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

  与此同时,北京经开区应加强与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的衔接,加快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在北京经开区落地,在实现北京经开区发展目标的同时,为建设创新强国、制造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融媒体中心记者朱菲娜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