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时报专访 把握四大着力点夯实高精尖产业主阵地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赵峥

929b67b0-6e32-4e9e-9ad9-2f28b7a6baf3.jpg

  12月22日,北京经开区发布2021年度工作报告。报告显示,在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北京经开区围绕攻克核心技术、转化科技成果、优化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链条,激发创新活力,推动高精尖产业集聚发展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022年,北京经开区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建设。当前,全国多地都在加速布局高精尖产业,北京经开区如何以产业规划为引领,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思路,以产业落地为支撑,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加速汇聚高精尖产业要素?北京经开区融媒体中心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赵峥。

  发展高精尖产业经开区有三大优势

  融媒体中心:如何看待北京经开区高精尖产业这一年来的发展?像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等热点产业,全国多地都在加速布局,北京经开区有何优势?

  赵峥:总体来看,2021年,北京经开区高精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一是高精尖产业体量持续攀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第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预计全年完成产值1600亿元;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预计全年完成产值1560亿元,同比增长2倍;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数量占全市总量38%,居全市第一。

  二是高精尖产业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出台“科创20条”,营造体系完备、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聚焦成果转化、政策协同、载体建设、成果共享,不断深化与“三城”的联动机制;搭建“概念验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样中心-中试基地”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相比全国其他地区,北京经开区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度创新优势。北京经开区以推动北京市“两区”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先行先试,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方面,2021年就形成了北京市首创、全国领先的改革案例12个,推动8项政策落地实施。二是人才集聚优势。北京市有90多所高校,90万左右的在校大学生,人才基数庞大,而北京经开区围绕创新链产业链部署人才链,持续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目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59家,首批“亦城人才”2065名,为企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三是技术创新优势。北京市拥有1000多家科研院所,120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近7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领先全国。北京经开区充分利用北京创新资源,构建自身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断提升。

  把握四大着力点汇聚高精尖产业要素

  融媒体中心:今年8月,为深度对接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北京经开区出台高精尖产业规划,提出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等领域,那么,“十四五”时期,如何以产业规划为引领,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思路,以产业落地为支撑,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加速汇聚高精尖产业要素?加快建设成高精尖产业主阵地?

  赵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的若干意见》与《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是北京经开区为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形成的总体工作思路。

  “十四五”时期,为加速汇聚高精尖产业要素,建成高精尖产业主阵地,我认为需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领军企业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龙头企业牵引,高校院所、中小企业协同的产业创新体系,瞄准主导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方向,着力培育创新企业梯队。

  二是着力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流程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缓解昂贵的人工成本,满足快速更新的产品需求,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智能化装备、智能化工厂,推动先进制造业企业向全要素、全流程、多领域智能协同运营转型。

  三是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北京经开区需要不断深化与“三城”的联动发展,打造全链条专业化创新服务体系,为“三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产业化项目提供更广阔的承载空间。同时,北京经开区需要加速与津冀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协同互补、联合发展的创新共同体。

  四是着力提升关键产品全球竞争力。关键产品的全球核心竞争力还不强,高精尖产业国际话语权还不够是经开区面临的现实问题,北京经开区需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发力,探索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机制,推动关键领域的重大前沿创新突破,积极抢占全球科技产业发展制高点。

  融媒体中心:当前,医药健康、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精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领头羊”,折射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向和趋势。那么,未来如何统筹好疏解一般制造业和发展高精尖产业的关系?如何形成有进有退、增减衔接的政策组合拳?

  赵峥:疏解一般制造业和发展高精尖产业是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坚定不移的产业发展思路,二者并不矛盾,而是协调统一的。从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来看,伴随产业升级,一般制造业占城市经济比重均呈现逐步下降态势。疏解一般制造业可以有效腾退空间,利用腾退空间和土地补齐关键产业链条,将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此外,推动存量制造业向高精尖转型也是发展高精尖产业的路径之一。

  未来形成有进有退、增减衔接的政策组合拳,我认为需要坚持三点内容:一是坚持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这一战略主线,一切政策措施都需要服务于这条主线;二是坚持跨区域深度协同,避免同质化竞争,利用政策推动形成各区域特色化、差异化、联动化发展措施;三是坚持政策措施的动态调整,避免“一刀切”现象,更精准地推进一般制造业企业调整退出,更精准地推进部分存量企业转型升级。

  融媒体中心记者朱菲娜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