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推动高水平开放
——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年来,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不断扩大开放,从2001到2020年,我国GDP增长8倍,占世界GDP比重从2001年的4%增至2020年的17.4%。自2002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接近30%。入世不仅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进程。
曾经被称为狼来了,到如今挺立潮头成为引领者,20年巨变中国发生了什么?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在新时代我国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继续成为全球投资的热土?对此,北京经开区融媒体中心专访了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
中国“超额”完成任务与世界互惠互利
融媒体中心:如何评价中国入世20年来的表现、收获和贡献?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做出了哪些标志性实践和探索?
徐洪才:入世意味着中国能够更好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产业链价值链,能够为中国带来先进的理念、前沿的技术和充裕的资金,帮助中国经济实现更好的增长以及国内产业技术的更快发展。
事实证明,加入世贸组织推动了中国经济不断改革开放,使我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深入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加快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我们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不仅使中国经济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也对全球市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持续上升。可以说,加入WTO,我们既是受益者,也是贡献者。
中国入世20年来,严格履行了入世时做出的各项承诺,是超额完成任务的“优等生”。在入世之前与之后,中国在国内体制改革、民营企业发展、法律环境改善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并步”往前走,实现了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一方面,中国通过开放来推动改革,另一方面,中国又通过国内活力的增加为改革开放创造更多机遇,两者叠加带来中国经济的高速、高质量增长。
中国入世,彻底改变了全球的多边贸易格局,改变了全球贸易的方向,大家都从中受益。以中美关系为例,中国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源源不断地卖到美国市场,让美国的普通民众综合福利得到极大改善,不仅抑制了美国的通胀水平,也降低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
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成本比较低,通过扩大开放,全球资本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从东南沿海地区不断向东部、西部辐射,现在中国的产业分工也深度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在全球价值链供应链体系中,中国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世界上贸易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也为贸易伙伴确立了稳定的政策预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现在是120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度达30%。
同时,我们对标国际规则倒逼国内机制改革和创新的进程,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进程。这两个进程融合在一起,释放出经济发展的巨大活力,这是中国能够不断走上新的台阶、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
没有中国,世界贸易组织是不完整的。没有中国入世,就没有今天国际贸易的繁荣和发展。中国入世,是中国和世界共赢的结果。
融媒体中心:曾经有人把中国入世称之为狼来了,但是20年过去了,从下海呛水到挺立潮头,中国的汽车、金融、IT产业等不仅没有被挤垮,反而有些行业和领域从跟跑者变身为引领者,中国制造从简单的加工装配,从以市场换技术,不断向全产业链发展,到如今向合资方输出技术,向自主创新的“中国智造”转变。例如北京经开区近年来主要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技术前沿领域进行布局,聚焦“高精尖”,做好“白菜心”,围绕主导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徐洪才:入世伊始,很多人担心中国市场开放将对本国企业和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冲击。例如当时中国国内金融行业较为脆弱,入世的多项金融领域改革和开放措施都令国内金融市场如临大敌。事实证明,中国经济非但没有倒下,还在扩大开放中激发了强大的活力,创造了伟大的奇迹。
入世的另一重意义,就是让中国全面、深度融入世界性的生产网络和分工体系,通过外循环来带动内循环,以开放来倒逼和推动改革。15年入世谈判过程,是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国以开放促改革,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蓬勃发展,形成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般贸易和自主制造能力不断提升并形成规模竞争优势,大大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并确立了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涌现出大批世界级的跨国公司,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可以说,入世形成的开放红利、改革红利和转型红利,帮助中国经济进行了重构,提升了发展稳定性。
对内方面,中国清理、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中央政府清理法律法规2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19万多件,覆盖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各方面。例如入世之前,外贸经营权由国家统一管理,民营企业缺少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入世之后,外贸经营权放开,极大激发了民营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动力和活力。
对外方面,20年间,中国进口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7.4%,低于9.8%的入世承诺,广泛开放服务市场,推动外资准入门槛持续降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
在这个过程当中,与其说是入世改变了中国,不如说是因为中国推进了市场化的改革、法制化的建设、国际化的对接,中国经济由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如今中国企业在手机、汽车、零售等行业都实现快速发展,有的行业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双循环”推动高质量、高水平对外开放
融媒体中心:中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如何继续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热土,让跨国公司成为促进内外循环的力量?
徐洪才:当前,中国正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外资的作用。无论世界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全球经济格局如何变化,重要的是推进高水平开放的进程不变,由此形成吸引高质量外资的更优制度环境。加快推进市场开放进程,尤其是在服务业领域加大市场开放力度。适应我国城乡居民服务型消费升级的趋势,加大服务业市场开放,进一步减少对外资投资企业开展业务的限制,扩大跨境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等。
外资规模的扩大和结构优化将有利于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利用外资可以引进新技术和新模式,提升竞争效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畅通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利用外资可以帮助实现高质量的进口和出口,推动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国际大循环的实现。
在新发展格局中,中国将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和更全领域的开放,这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跨国公司是内循环的重要主体,也是促进内外循环的重要力量,跨国公司可以结合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全球供应链布局,找准在中国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通过深度参与建设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共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红利。
融媒体中心: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平台,国家级开发区承担重要使命,北京经开区应如何作为,努力成为扩大开放、创新发展的高地?
徐洪才:北京经开区作为北京市唯一同时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近些年出台了系列改革措施,高端要素集聚融合、科技创新动力强劲、开放环境优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多个领域,北京经开区均发挥了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北京应坚定不移地深化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断对标国际,对标先进,营造更加多元的创新环境,促进政产学研用金等深度融合,建设技术创新示范区。同时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创新引领、布局先导产业、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加快集聚全球高端资源要素,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融媒体中心记者朱菲娜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