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锋:从学徒到“印刷工匠”
一份书刊的灵魂往往是作者的思想,而精心的编排、细致的印刷、牢固的装订则能让书刊更好地成为传递思想的媒介。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书刊生产每一个环节的专注和专业。关锋,作为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装订车间的一名高级技师,20年来一直坚守在书刊印刷环节的最后一道关卡。关于“匠心”这件事儿,他习惯用16个字去总结:勤学苦练、甘于寂寞、持之以恒、精益求精。
初入装订车间时,关锋只有20岁,有前辈提醒他“这活儿挺苦的”。装订加工是书刊制作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该工序的加工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成品书的优劣和整体效果。虽然有现代化的装订设备,但根据不同的纸张、不同质地的胶需要设置不同的温度、时间、速度等参数,如何能迅速找到最佳的“排列组合”来提升生产的质量和效率,需要丰富的经验。此外,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一整天下来,技师需要时刻保持精神的高度紧张,更要来来回回地穿梭于产线的各环节,几乎没时间坐下休息。“所以干这行得加强身体锻炼,要不然腰、腿、手腕都容易出毛病。”关锋坦言,很多年轻人受不住这份苦,往往干几年就转行了。但他觉得,工作哪有不辛苦的?装订这行没有那么热闹,需要人沉下心来,有的人认为是寂寞和枯燥,但在他眼里,和机器打交道,和技术难题较劲,是一种乐趣。
乐趣是乐趣,技艺的提升绝非一日之功。关锋刚入行时就发现,虽然装订设备有使用说明,装订技术也有专业的书籍指导,但这些在实操中远远不够。想要尽快成长,唯有勤学苦练。“也没什么窍门,就是多学多练多琢磨,熟悉设备,熟练技术。不懂就问,跟着老师傅学,跟着同事学。平时休息时间就用来看专业的书。”就这样,关锋从学徒做起,先后学习和掌握了码台、打捆、胶订主机、胶订三面刀、胶订配页机等使用技能,更是在2007年被评为中国印刷集团公司先进个人。
但关锋深知,学无止境,他于2013年在单位领导的撮合下拜印刷界的“泰山北斗”王淮珠为师。“王老师今年都82岁高龄了,他一生都奉献给了装订事业,退休后依然忙于技艺的传承。从王老师身上,我不仅学到高超的技艺,更理解了老一辈们的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也是在王淮珠的谆谆教导和严格要求下,关锋不负众望,取得了一系列的好成绩,2018年荣获北京市印刷装订工第一名,2020年荣获全国装订工总决赛第一名,2021年荣获业界权威杂志《印刷技术》所评选的第一届十大印刷工匠,以及国家人社部颁发的全国技能能手荣誉称号。
比起荣誉,关锋更在意的是可以通过比赛平台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与更多同行交流切磋。“每次比赛都收获很大,尤其是2020年全国装订工比赛,同台竞技的是全国近百名装订技术能手。大家面对的是一台全新的机器,前期只有很短时间的培训,所有规格都要重新调整。在规定的比赛时间内完成任务,比的就是质量和速度,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关锋记得,巨大的比赛压力让他那段时间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其余时间都在看书、向资深前辈请教。赛前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关锋依然不敢掉以轻心,平时三个人操纵的机器,比赛时需要一个人完成,中间有点失误就会导致比赛失利。“比赛任务是通过一台每小时可胶装完成12000本书的新设备,在45分钟内保质保量地装订好100本书。大家都是来回跑着,汗珠子滴答滴答往下掉。”关锋不仅将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其中,更是充分结合自己十几年来的经验,尤其是在调整托打时,他特别增加了0.5毫米的压力控制,也就是这0.5毫米,让他在大多数人都“跌倒”的拉力值测试环节“闯关”成功,取得了最后的优胜。
从学徒到工匠,关锋20年来始终如一,时间紧任务重的活儿他总是冲在前面,有新设备到了他第一个去钻研,同事们碰到难题他也二话不说倾囊相授。关于未来,关锋想得很简单,坚持专心、保持专注,铸就专业。
融媒体中心记者张艳艳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