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王健:用科技创新赋能古建激活传统文化

  不久前,《“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发布,首次从国家层面把文物科技创新摆在突出显著位置。这个消息让北京星汉古韵科技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汉古韵)董事长王健感到振奋。“我太开心了!通过科技创新激活传统文化,赋能古建行业,这正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王健说。

  “琉璃瓦是古建筑的一部分,而古建筑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每个朝代,每个地域,甚至历史中每一个年代发生的故事都可以从古建筑中读取到。”作为一名90后,王健说起古建筑侃侃而谈,原来他的长辈就是从事该行业,并申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琉璃烧制技艺”。王健说,“我希望为整个古建行业搭建一套数字化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检测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结合相应软件和硬件应用,为古建筑行业注入技术基因。”

  在锚定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跨界融合这条路之前,王健和许多人一样,也有过叛逆阶段。“小时候刨过木头,也看师傅们制瓦,做斗拱,画彩绘。如果让我从事古建筑修缮,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这事儿太土,想远离。”王健回忆道,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毕业后,他做过一段时间的投资,这段经历让他更深刻地了解到前沿科技的真正价值在于应用,“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科技创新应用到传统手艺中,会让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带着对前沿科技的洞察和传承家族古建产业的底蕴,王健三年前创业成立星汉古韵,并在北京经开区锋创科技园落户,开始古建行业的“智能制造”。从搭建古建筑数据库到研发不可移动文物平台,再到推进“智慧工地”项目,王健带领团队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原本,在古长城、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领域,需要通过目测等原始勘察方式进行长期观测维护,但这不仅费时费力,还难以获得精准数据,现在通过科技手段就能克服这些难点。利用无人机航拍获取数据,开发相应的算法,对采集的多形态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及虚拟重建,为其修缮和维护提供预测数据和精准指导,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能24小时监测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情况,做到提前预警,损坏原因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数据分析。”王健表示,古建筑是时间的艺术,更好地运用技术不仅延长了文化尺度,也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

  “古建也是一个相对小众的行业,在施工过程中,常常面临安全管理粗放、专业施工人员紧缺等问题,探索信息化管理手段成为古建行业工地管理的新趋势。”说起他正在推进的项目,王健变得十分兴奋。通过“智慧工地数字化智能监管平台”,将传感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植入到建筑、机械、人员穿戴设施、场地进出关口等物体中,将人、机、料等要素有机结合,实现工程管理人员与工程施工现场的整合,提高智慧化管理水平。“目前,在平台试运营阶段,项目综合物料成本降低5%,油料消耗降低3%……今后,我们还想接入AR互动模块,让施工人员可以通过全息投影现场学习古建筑搭造技艺。”王健说。

  采访接近尾声时,王健指着星汉古韵陈列的琉璃瓦和古建筑模型进行一一介绍:“勾头瓦,滴水瓦,走兽,宝顶……”这些他小时候见过很多次但记不清名字的古建筑构件,现在如数家珍,“希望我现在做的事情,能用数字化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和古建筑行业保驾护航,让更多文物更好地保护传承下去,被后人看到。”王健说。

  融媒体中心记者孙艳平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