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涵:与时间赛跑让病原诊断更简单
“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高中生物老师讲课时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因为这句话我报考了复旦大学生物学系,并有幸被录取。创业时,我又幸运地赶上生物学技术蓬勃发展和国家对创新创业大力支持的时代机遇。”予果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予果生物)创始人兼CEO夏涵说。近年来,病原检测越来越成为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的刚需,患者的病原诊断越精准快速,越有利于医生对症下药。创业以来,夏涵带领研发团队完成“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予果生物成为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以下简称:mNGS)领域唯一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精准医学重点专项的公司。
创业,有痛苦也有快乐
“再不创业就来不及了。”2016年,夏涵从跨国药企诺和诺德分析师做到欧洲副总裁执行助理,回国工作后就动了创业的念头。十多年的从业经历让他对市场判断敏锐,如今医疗条件高度发达,但呼吸道系统感染、血液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人类多发感染疾病,仍有约50%的临床病例缺少明确的诊断标准,需要专家依靠经验进行诊断和治疗。病原学诊断是及时有效控制感染的基础,夏涵希望在这个领域做到最好。
选定赛道后,34岁的夏涵带领予果生物团队锚定了一条少有人走的技术路径——mNGS。原来,2014年美国UCSF团队使用mNGS,对一位反复发烧患者的体液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并找到了感染病因,帮医生用最常规的青霉素治愈了这位几乎病危的患者。“这是全球史上首个mNGS临床应用成功的案例,让我们看到mNGS用于病原感染诊断的优势,开始思考如何将该方法更好地标准化,从而转化为市场应用。”
在初代产品研发阶段,为了第一时间听到医生反馈,夏涵带领团队在西安一家医院对面租了间30平方米的办公室。在大半年时间里,他们至少每周和医生进行一次临床探讨。磨合过程是痛苦的,技术和产品在一遍遍地试验和迭代,医生对新技术也心存疑虑。有次,医院接收了一位患者,久治不愈,当夏涵团队给出检测结果为“猪肉绦虫感染”后,医生直言:“不可能,这个病都有10多年没见过了。”但根据诊断结果治疗后,患者很快出院了。“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鼓励。”夏涵说。
2017年2月,予果生物成立,并于2019年落户北京经开区,在经开区政策支持下建起北京予果医学检验实验室,这是“北京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智能测序场景开放实验室”。截至目前,予果生物累计检测临床样本量近10万例,样本总数位居全球前列,其中脑脊液检测量位列全球第一。
研发,有遗憾也有感动
在创业过程中,夏涵也有很多遗憾。他清楚地记得,2018年3月17日,有份检测样本从甘肃的一家医院寄出,18日送到予果生物进行检测。该患者已经反复发热3个月,由于病原检测证据不充分,专家会诊结果是拟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治疗效果不理想,无奈之下,辗转听说予果生物研发了新型检测技术才将样本寄过来。48小时后,予果生物检测的结果显示为“寄生虫感染”,但此时患者已经去世了。夏涵感叹:“那已经是我们当时最快的检测速度了,如果能再快一点,是不是结果会有所改变?”
当然,也有很多温暖的故事给予夏涵力量。在他的电脑上,保存着这样一段视频:一个穿着病号服的小姑娘正在吃面。夏涵指着屏幕说:“你看她多可爱,这是我们通过病原检测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孩子。”当时,持续的治疗一直不见效果,医院已经要给小姑娘下病危通知书了,有医生建议用予果生物的产品进行病原检测,再做最后的努力。最终,医生根据检测结果调整了治疗方案。一周后,看到小姑娘妈妈发来的视频,夏涵甚至湿了眼眶。
夏涵说:“我们意识到,公司不仅是在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更是在做治病救人的工作。就是从那时起,我们就确定了公司的使命:让病原诊断更简单。”
愿景,做病原检测标杆
将初心化为动力,从72小时,到48小时,再到9小时……5年来,予果生物在病原精准诊断的速度上一再取得突破。从北京各医院送来的检测样本,已经可以实现当天晚上11点前上机测试,辅助医生第二天一早便能根据检测结果制定治疗方案。现在,予果生物自主研发的病原数字化检测方案已在全国31个省份、150多座城市开展业务,累计服务超1000家临床医院、2000个临床科室。
夏涵在出席病原诊断行业论坛和会议时,也从默默无闻的“小透明”成了行业里的“老兵”。夏涵带领的团队从30多人壮大到近500人,团队中有好几位是他“N顾茅庐”请过来的优秀人才。夏涵说:“予果生物拥有全行业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生信团队,能将生信分析技术和病原测序数据有效结合,形成较高的技术和数据壁垒,持续积累的海量数据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创造出全新的病原诊断模式。”
“公司现在进入快速发展期,我要做的就是引领这些优秀的人,去坚持做有价值的事情。”夏涵说。在他身后,是予果生物办公室随处可见的标语——“成为病原检测的标杆”。
融媒体中心记者孙艳平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