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融入经开区发展新图景
亦庄第二中心小学 李宾
李宾
1993年7月参加工作,担任亦庄第二中心小学班主任,后担任过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后勤主任。2008年,调到亦庄镇成人学校、亦庄镇教委,担任过后勤主任、副校长。2019年9月至2020年底,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凉山州教育帮扶行动,到凉山州昭觉县支教。2021年2月至7月,到人大附中经开区学校轮岗。现为亦庄二小六年级班主任。
1992年北京经开区建设之前,亦庄只是北京南郊的一个有着千顷沃土良田,四季果蔬飘香的普通乡镇。1994年,国务院批准北京经开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彼时的亦庄地区仅有亦庄镇第一中心小学、亦庄镇第二中心小学、鹿圈中学、亦庄中学这四所公立义务教育学校。
这四所学校的教师都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本土师范生,他们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培养着亦庄地区的孩子们,为经开区最早入驻企业培养了第一批劳动者。
地区发展对教育提出新需求
亦庄地区作为昔日的皇家园林,钟灵毓秀,这里的人们对教育历来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一点从当时村庄名字可以看出一二:东广德、西毓顺、富源庄、天恩庄、隆盛场……这些充满文化底蕴的名字集中在一个地区,在全国都非常少见,可见教育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2005年,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首次提出规划建设亦庄新城, 2019年初市委作出调整和优化经开区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部署,按下了经开区从“区”向“城”迈进的快进键;2019年末,市政府批复同意《亦庄新城规划(2017年—2035年)》,确定亦庄新城规划范围为225平方公里。
北京经开区的快速发展,对教育、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亦庄地区原有的教育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尤其是近年来经开区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主阵地,创新的关键就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另一方面,办好教育也是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安家落户、子女入学没有后顾之忧,助力经开区进一步发展和振兴。
2006年1月,亦庄镇第二中心小学投资重建。2006年9月,亦庄中学由原来两所农村中学合并成立。2010年,原私立学校北京二中亦庄学校转制为公立学校。
此后,经开区加快补齐教育短板弱项,不断优化规划发展布局,引进市级优质学校,先后有北京八中、北京十一学校、北京小学、建华学校等市级名校纷纷进驻开办分校。这样成规模地引进名校在北京远近郊区域都是很罕见的。
2016年以来,经开区教育事业高速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大附中经开区学校、人大附中亦庄新城学校、亦庄实验学校、建华实验学校、北京二中经开区学校等实现竣工并投入使用,有效扩大了本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使群众上优质学校和家门口“上好学”的要求逐步得到满足。
经开区教育事业未来可期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的重要内容。经开区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群众的教育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经开区社会事业发展的责任和担当。
从当初很少的几所农村中小学,到今天拥有9所公立学校(其中有两所12年一贯制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教育资源全面提升,这正是经开区教育管理者和全体教育工作者在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必须主动因应。欲建城先办校,让教育成为新城发展的重要支撑,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今天的经开区教育,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育人环境,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在经开区的路上,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建设速度;每看一眼,都能领略到无穷的发展魅力。这方承载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演绎着一个个财富传奇的土地,正向着建成国际一流的高端产业综合新城而奋进。经开区的教育事业也将踏潮而舞、顺势而兴、未来可期。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