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张逸凌:通过技术解决临床大难题

  手术室里,一位骨科医生正在给患者做手术。和以往不同的是,他多了位人工智能机器人助手,通过可视化屏幕,不仅患者手术部位的情况一览无余,还能看到定制的三维手术方案,有了这种“术前彩排”,手术精度从传统的1毫米提升到0.1毫米,时间节约31%,患者出血量减少37%。

  这一科幻般的场景能成为现实,离不开张逸凌博士的辛勤付出。张逸凌是谁?他是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4年时间,张逸凌带领团队研发出全球首创的人工智能关节置换三维手术解决方案,“以前没人做过,我们做的是从0到1的事情。”说这话时,张逸凌整个人像一团蓝色火焰,内敛而炙热。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手术”,这句在长木谷公司随处可见的标语,是公司愿景和使命,也是张逸凌的初心。创业前,他有十余年的骨科临床和科研经验,忆及当时的场景,患者的艰辛仍历历在目:挂号难,挂到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的号更难。有人坐着火车来看病,为了等号还得租房;他更体会过医生的辛苦,下了手术就上门诊,一天下来水都顾不上喝,手术每天做9台已是极限。

  “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太不容易了。医疗解决不了的问题,技术来解决。”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时,张逸凌找到几位志同道合的留学生朋友,有人是专攻人工智能的工程师,有人研究手术导航机器人,他们想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临床问题。创业的路,走起来并不容易,心底的责任感是支撑他超负荷工作的动力。张逸凌说:“4年来,我一直目标明确,不敢懈怠。”

  拿起办公桌上一个髋关节模型,张逸凌熟练地拆卸演示,并说:“传统场景下,做这个位置的手术,因为各部分构件大小、方向、深浅的不同,医生做假体置换时,需要凭借多年临床经验,才能在众多排列组合中做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对应到研发上,就需要用到海量医疗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和骨科专家团队的手术经验来不断训练、优化系统,他们用了两三千万张相关图片,联合了四五十位顶级专家,开过几千个小时的会议。

  “一群人做这件事是幸福的,如果未来AI超越了人类,不是AI的胜利,而是医生的群体智慧战胜了个体智慧。”张逸凌笑着说,国内外在AI医疗领域的应用研发,基本都是从2015年开始,而中国各种复杂病例的数据形成海量研究样本,能解决更多问题,因此中国在AI骨科方面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目前,长木谷已研发出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个体化手术计划、手术机器人和术后评估等全流程解决方案,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300多家医院开展临床实践,与国际骨科医疗巨头强生医疗签订战略合作。33岁的张逸凌也在不久前上榜《财富》发布的2021年“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创业者榜单。

  “要做就做世界第一!”张逸凌眉眼舒展开,仿佛焰火愈加明亮,“未来,我们的任务是研发出更多AI解决方案,争取让更多患者享受到便宜又好用的服务,助力国家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骨科医疗领域的中国智造走向世界。”张逸凌说。

  融媒体中心实习记者孙艳平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