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高端智库专家看经开区

  1.jpg

周民良

2.jpg

  盛朝迅

3.jpg

  张菲

  园桌论坛

  主持人朱菲娜

  嘉宾

  周民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盛朝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员

  张菲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副研究员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日前发布了《“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建设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作为北京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北京经开区应如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率先探索有效路径、建设成全球产业新城的综合发展标杆?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十四五”时期,改革怎样做到步伐迈得更大、走得更稳、取得新突破?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如何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就此话题,融媒体中心邀请国家高端智库专家进行深入探讨。

  如何看待经开区发展态势

  融媒体中心:近几年我国经开区飞速发展,北京经开区在0.3%的土地面积上创造了北京20%的工业产值,但放眼全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如何理性看待我国经开区当前发展态势,在继续发挥优势,规避劣势的基础上,推动经开区不断迈上高质量发展台阶?

  周民良:北京经开区在一个小的区域范围实现高密度、高效益、高质量发展,成为支撑北京工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成为京津冀地区园区发展的典型代表,具有一定的引领性、旗帜性意义。

  从全国来说,因为各个地区发展基础与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全国开发区发展带有明显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地区资源要素禀赋存在较大差异。我国是世界上产业园区数量最多的国家,星罗棋布的经开区分布在全国各地,对于推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我国经开区发展形势很好。根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全国GDP的贡献都超过11%,有效支撑了全国各地的区域发展与城市转型升级。当然,在新的发展时期,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在规模扩大过程中,适度优化经开区结构布局,促进全国开发区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开区高质量发展。

  从整体上说,经开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走向经济繁荣的典型标志,需要在建党百年时充分总结经开区建设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当然包括要讲好经开区故事。

  从这个角度理解,我国经开区发展的优势十分明显,需要高度肯定。尤其是各地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建设经开区,通过市场化的办法吸引各类企业、人才、技术进入园区,通过集聚要素、集中服务、集约管理、集中治理,实现经开区经济的有效发展,也因而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发展模式。

  集聚要素,划定一定区域设置经开区,按照市场化的模式管理,使得园区成为吸引和聚集各类优质生产要素的重要平台,成为优秀人才、先进技术、规模化资本的集中承载区;集中服务,通过管委会的模式,重视建设“七通一平”甚至“九通一平”的基础设施,探索园区管理特殊机制与运行模式,为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集约管理,就是园区注重产业规划和其他各类发展规划,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确定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和招商引资重点,把政府资源配置与市场吸引客商结合起来;集中治理,就是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对园区发展涉及的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环境污染等进行集中管理与治理。

  除了经开区建设规模优势——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结构优化优势——经开区也在不断转型升级;对外开放优势——从对外合作的窗口成为对外合作的重要渠道;体制机制创新优势——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经开区面临着一些新的发展问题:增长速度下降;各地发展差距较大;成本上升较快;产业升级困难增大,不少园区面临着碳减排压力。

  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需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开区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发挥优势,规避劣势,推动经开区不断迈上高质量发展台阶。

  张菲:我国经开区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内普遍创造了惊人的工业产值,主要是经开区依靠开发开放的政策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和产业辐射,加上经开区管委会高效集中的管理服务优势,以及经开区在选址时注重地理区位和交通便利等因素,因此,经开区为区内企业营造了一个相对独特的优良经营环境,相比其他区域创造了更高的工业和经济价值。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向纵深发展,经开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和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特殊功能区,既受到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严峻冲击,也面临着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规则变动,特别是我国引领推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

  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促发展

  融媒体中心:深化改革是经开区的使命,要以深化改革激发新的发展活力,打通淤点堵点,发挥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十四五”时期,如何进一步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促进发展?改革怎样做到步伐迈得更大、走得更稳、取得新突破?

  张菲: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确定了经开区作为“三城一区”科技创新主平台的战略地位,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四区一阵地”功能定位,“六区”政策叠加、升级版经开区扩区、市级管理权限下放等为经开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十四五”时期,北京经开区的经济总量、产业投资、工业增加值与其发展定位相比还有较大增长空间,为此,需要大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疏通淤点堵点,包括更大力气培育新动能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国际开放交流合作,打造“类海外”环境,破解人才、土地等要素资源对高质量发展的约束,提升城市管理、生态环境品质,进一步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水平,应对潜在风险隐患对城市安全运行的挑战。

  周民良:在推动经开区“十四五”体制改革中,必须把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起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地把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优质创新要素集聚、集中与产业化转化。

  首先,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认识到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解放生产力,也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发展生产力,形成推动园区、企业、个人发展的共同合力。

  其次,加强改革顶层设计与基层推进的一体化互动,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支持园区发展与推动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和激发建设活力结合起来。

  再次,应该深化体制改革,打通内外循环的堵点,构建国内国外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的思路,深化对外开放,通过设置国际研发中心、在国际社会推介经开区高端产品、建立全球营销网点、推动全球创新交流等模式,深化全球开放合作。

  第四,应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合作,打通技术创新、中试、产业化转化之间的联系障碍,降低产业转化成本,把更多的新专利、新发明、新设计、新技术诀窍转化为具体的产品与产业化成果。

  第五,要改革收入分配机制,激发人的创造潜力。应充分调动企业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能工巧匠参与经开区建设的积极性,把经开区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多方参与共建好经开区。

  在具体方略上,应该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做好经开区改革发展规划,以规划引领经开区建设;借鉴高新区等园区建设的经验,优化经开区建设的改革发展路径;对标世界一流经开区建设,在战略设计、任务实施、部门联动和措施补短中,促进经开区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实现经开区的高质量发展。

  如何深化“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

  融媒体中心: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是经开区之间竞争的关键要素。经开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如何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走在创新的前端?

  张菲:首先,要营造透明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其次,营造国际化的发展环境。打造全域“类海外”生活环境。再次,打造具有经开区特色的为企服务品牌。持续推进落实党建引领“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服务包、服务管家、最后一公里服务等多角度、全方位的企业服务机制。

  盛朝迅:经开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从设立之初就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采取了很多创新性做法,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比如最早管委会就是由国家级经开区建立起来的一个创新模式。国家级经开区还率先打造出重商、亲商、安商的环境,在全国率先推广的“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的管理运行模式,极大地优化了营商环境。

  如今,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各个地方、各个经开区之间招商引资竞争的关键,也是经开区增强竞争力、吸引力的关键举措。要按照“对标最优、接轨国际”的原则,着力推动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强化服务意识,着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为此,首先要优化企业从创立到壮大全流程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各项服务,让企业长得大、长得优、长得强。

  其次,要改革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和公正监管制度,加快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用公正监管管出公平、管出效率、管出活力。

  第三,要加快推广外资企业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化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在金融、医疗、健康、电信等重点领域加大开放力度,取消先进制造、化工、汽车等制造业重点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最大限度消除地理上、产业上、经济形态上的各种保护主义,释放经济活动空间。

  具体到“放管服”方面,可以推广北京经开区“亦企服务港”模式,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启动“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的实体化运行模式,构建全域覆盖、高效运行、顺畅有序的为企服务网络,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企业门口,让企业实现“小事不出厂,大事不出港”的目标。

  同时,进一步优化机构职能、优化管理体制、优化激励机制,营造更加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深化“一门”“一窗”改革,提升“全程网办”事项比例。打造全域“类海外”生活环境,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涉外教育、国际医疗服务体系,打造国际人才示范街区,营造国际品质创新创业生态和宜居生活氛围。

  周民良: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构筑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是推动经开区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改善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营商环境的改善涉及宏观层面的改善与微观层面的改善。

  首先,需要创造有利于全国各地经开区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汉时精辟地指出,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即使在调研中,总书记也忘不了谆谆告诫人们,泡沫经济会冲击实体经济、挤出实体经济,最终对国家强大带来负面影响。这一指示,为经开区宏观环境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没有得到完全贯彻。近年来一些地方泡沫经济严重,错误的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错配,导致经开区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行为失态,不少经开区企业大量流失甚至转移到国外,全国工业增加值占比严重下降。事实证明,卡住制造强国建设脖子的,除了具体技术与设备外,还包括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引导资本离开制造业投入服务业,抬高了制造强国建设成本,不利于引导政府与市场资源建设制造强国。因此,在全国“十四五”经开区宏观环境建设中,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不能泡沫化”指示精神作为重要任务,避免泡沫经济持续内卷乃至阻碍制造强国建设目标实现。

  与此同时,在整个经开区的营商环境改善中,还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有利于企业发展与壮大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舆论环境。世界银行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攀升至31位,较2019年上升了15位。以发达国家为对标标杆,继续加强经开区的营商环境建设,把“补短板、强弱项”结合起来,继续提升经开区营商环境的国际竞争地位,更有利于吸引全球优质资本跨境流动和建设更高质量的优质经开区和优势经开区。

  在各个经开区的营商环境建设中,应进一步简化行政事项,公开政府服务承诺,变审批制为备案制,建立涉企事务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规范化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等改革,降低准入成本,破除地方保护与行业垄断,建立公正透明、宽进严管的监管制度,鼓励园区企业的优胜劣汰,规范企业破产流程,让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退出园区,有助于提高园区运行效率。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